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2025-04-05 20:57:3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或渗透点,将法律知识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将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就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谈一下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从教材内容中渗透
  1.在初中信息技术第一课介绍“信息”这一概念时
  要综合相关法律法规让学生知道个人的信息活动应以不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为原则,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名誉权、财产权、知识产权,不使用未经授权的信息资源,不随便在网上发布别人的隐私,信守社会公德,不损人利己;同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理解资源共享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2.在介绍计算机硬件的变化发展时
  可以渗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中的奖励办法,鼓励学生勇于发明创造。同时,还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的发明成果。
  3.在指导学生上网浏览网页及查找资料时
  可以渗透《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让学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用网络。另外,为了避免在互联网上可能遭遇的各种淫秽和黄色垃圾信息的不良侵蚀,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知法、守法的同时懂得自律,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由他律走向自律,做文明上网的小公民。
  4.在介绍“复制”“粘贴”知识点时
  学生对信息可能会很便捷地“占为已有”,可以向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向学生说明不能随意复制他人的文字、音视频等资料,同时列举该法规定的12种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5.在讲解Excel中的统计知识时
  可以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其中第六章“法律责任”中规定,“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统计数据的”,“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是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培养学生统计数据应具有真实性、准确性的意识。
  6.在多媒体演示文稿(Powerpoint)教学中
  可以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因为该软件一般是向别人讲解知识和作报告用的,渗透该法的目的,主要是向学生说明不能进行虚假宣传,其中第三十九条规定: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
  二、从课堂不良习惯中渗透
  1.破坏机房设施
  信息技术课多数时间都在计算机房进行,如何让学生去正确使用和爱护学校的电脑设施,让学生养成正确使用电脑的良好习惯,这对信息技术老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问题。要告诉学生,机房设施是学校的公共财物,要爱护。故意损坏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向学生渗透《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有关条款。
  2.上课玩游戏
  有少数学生在上机操作时,总是不顾老师阻止而偷玩游戏。可以向学生渗透因长时间玩游戏而导致的一些不良后果:因长时间重复、机械的操作会引起腰酸、全身不适等症状;若是发展到玩网络游戏,多数是需要经济基础作后盾的,一旦经济来源中断,就会发生说谎、欺骗、甚至抢劫等行为,很多青少年犯罪现象就是这样一步步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3.上网浏览不良网页及使用QQ聊天交友
  学生仅仅具有自律能力和法律意识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增强使用网络的安全意识。如:注重帐号及密码的设置和保密,不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和相关情况,不盲目参与网络发起的活动等。
  4.乱删除他人资料
  在教学中,有个别学生总爱有意或无意删除其他学生存储在电脑中的文件,造成他人不能继续使用文件。可以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其中第二十九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让学生清楚随意删除他人资料是违法行为。

回答2:

当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法制教育的渠道很多,有比较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少先队、共青团法制活动的教育,有学校组织的法制讲座,有统一布置的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虽然实施渠道很多,但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还比较薄弱,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