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病毒病能治好吗?

2024-11-16 05:41:5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病毒病,肥水不合理,温差大,种子带毒,高温干旱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该病传染性强,如果少量发生最好拔出深埋,补苗时最好换个地方,药剂选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病毒抑制剂+调节剂,第二,补充锌肥,加强水肥管理,第三,蚜虫等害虫,可以参考一下药剂,病毒病,宁南霉素或者氨基寡糖素或者香菇多糖或者吗呱乙酸铜或者毒氟磷或者阿泰灵或者画坨+芸苔素或者碧护或者海藻精+吡虫啉或者啶虫脒或者烯啶虫胺吡蚜酮+硫酸锌,最后,农事操作(打顶,抹茬),尽量先管理健株,最后一起管理病株,最好轮做,不要重茬

回答2:

防治方法:生产中选用抗病品种,如中椒4号、中椒5号、苏椒、红罗丹等。清洁田园,避免重茬,可与葱蒜类、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进行3~4年轮作。利用银灰色膜避蚜、黄板诱蚜。进行药剂防治,药剂有:①毒克星,又名病毒A或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用来防治番茄、辣椒等作物多种病毒病,用400~600倍液每7天喷洒一次,连喷3~4次;②每667米2用15%植病灵60~120毫升加水喷雾,每7天喷一次,共喷3~4次;③83增抗剂,辣椒定植前和定植后,每667米2用83增抗剂600~1000毫升加水喷雾,每7天喷一次,共喷3~4次;④当田间发生蚜虫时,用40%的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进行防治。培育壮苗,覆盖地膜,适时定植,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温室诱蚜黄板

回答3:

辣椒病毒病又称花叶病,是辣椒的主要病害之一,危害十分严重,辣椒病毒病是由黄瓜花叶病毒
(CM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感染致病的。CMV主要由蚜虫等传播,最终出现畸形;TMV主要是由汁液接触传染造成花叶、坏死、落叶、落花、落果,一旦被感染,发病率极高,传播迅速,一般会造成3—6成的减产。甜椒品种极易感病,苗期感病造成的损失最重。发病症状类型:花叶型、丛簇型、条斑型。
辣椒病毒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特别遇高温干旱天气,不仅可促进蚜虫传毒,还会降低辣椒的抗病能力,黄瓜花叶病毒危害重。田间农事操作粗放,病株、健株混合管理,烟草花叶病毒危害就重。阳光强烈,病毒病发生随之严重。大棚内光照比露地弱,蚜虫少于露地,病毒病较露地发生轻。但中后期撤除棚膜以后,病毒病迅速发展。此外,春季露地辣椒定植晚,与茄科作物连作,地势低洼及辣椒缺水、缺肥,植株生长不良时,病害容易流行。
防治方法:
预防方案:
苗床:《病毒2号》每100ml兑水90斤进行喷雾1-2次。
易感病毒品种灌根:《病毒2号》50ml+《沃丰素》25ml兑水30斤,缓苗水时灌根。
缓苗后喷雾:《病毒2号》50ml(或《奥立克-蔬菜病毒专用》40克)+《沃丰素》25ml兑水30斤,缓苗后喷施2次,间隔7天。
控制方案:在病害发生初期,每30斤水加《奥力克-蔬菜病毒专用》40克+纯牛奶200ml(或葡萄糖50克)+有机硅+0.2%硫酸锌进行喷雾,第1天,第2天,第5天进行喷雾3次,病情得到控制后,转为预防。
预防预期效果标准:
1.抗病毒:防效基本达100%,夏季稍差。
2.非抗病毒:防效基本达95%以上,其中发生的也能坐2-3穗果。
治疗预期效果标准:
1.发病率≤50%,连用1-2个疗程,约10天左右,待隐形病株表现症状后,健康植株不再染病,轻微病株新生叶片不再有病毒症状,能继续生长,但比正常植株长的慢。
2.任何季节若植株处于第一蓬果病株达50%以上,建议放弃治疗。

回答4:

辣椒病毒病常见有蕨叶、花叶、明脉、矮化、黄化、坏死、顶枯和畸形等多种症状。

(1)花叶。

叶片出现不规则浓绿与淡绿相间的花斑,田间发现心叶出现花叶,则表明该植株已感染病毒病。花叶分轻型花叶和重型花叶两种类型,轻型花叶病叶初现明脉轻微褪绿,或现浓、淡绿相间的斑驳,花叶不皱缩。重型花叶除表现褪绿斑驳外,叶面凹凸不平,叶脉皱缩畸形,或形成线形叶,生长缓慢,果实变小,严重矮化。

(2)蕨叶。

叶片变小、卷缩、扭曲、丛生现象严重。

(3)矮化。

植株变矮,常伴随蕨叶丛生同时发生。

(4)黄化。

病叶明显变黄,出现落叶现象,田间分布不均匀。

(5)明脉。

叶脉颜色变淡,半透明。

(6)坏死。

植株部分组织变褐坏死,表现为条斑、顶枯、坏死斑驳及环斑等。

(7)畸形。

病株变形,如叶片变成线状,即蕨叶,或植株矮小,分枝极多,呈丛枝状。

有时上述几种症状同在一株上出现,或引起落叶、落花、落果,严重影响辣椒的产量和品质。

回答5:

仔猪红痢又称坏死性肠炎,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通常发生在出生12小时到7日龄的乳猪,多见于3日龄左右,但也可发生于2~4周龄的仔猪,有临床症状的病猪常以死亡告终。

最急性型病例生后1天即发病,突然下痢,后躯沾满血样稀粪,病猪逐渐衰弱,不愿走动,迅速进入濒死状态。容易受到母猪的踩压,直肠温度降至35℃。死前腹部皮肤变黑,有的病猪可能不发生腹泻就死亡。急性型病例病程常在2天,一般第3天死亡。亚急性型病例一般不见出血性腹泻,排黄色粪便,后成液状,内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类似米粥样,消瘦脱水,一般5~7天死亡。慢性的病例则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的非出血性腹泻,容易与仔猪黄白痢相混淆,用治疗黄白痢的药物处理效果不佳。

通过给怀孕母猪注射A型、C型魏氏梭菌联苗可以较好地预防梭菌性肠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