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对农民起义、农民革命的同情,以往国内对李自成大顺军攻入北京一个月后在山海关一战失利便迅速崩溃持非常惋惜的态度。对于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往往归结为进城后骄傲自满,脱离群众,腐化堕落。而认为李自成起义是犯上作乱的封建卫道士们则大骂李自成军队是贼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天诛地灭。一些无聊文人则对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津津乐道,把李自成的失败简单归结为刘宗敏霸占陈圆圆,吴三桂为红颜一怒而投清。
近年,网上又有文章说李自成迅速败亡是因为鼠疫等等。
其实,如果我们把李自成大顺政权的失败放到明末那个改朝换代的大环境中去看,就会对其失败得出一个更为贴切的认识。一位伟人说的好:我们不但要善于打碎一个旧世界,我们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李自成迅速失败的关键就在于:他还没有为建设一个新世界做好准备,就匆忙打碎了旧世界。
一.明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诸多封建王朝之一,它的历程与其它朝代一样,有兴起、有守成、有衰败,最终摆脱不了覆灭的命运。明朝不可能象某些人希望的那样,千年王八万年龟似的永远活下去,然后自己发展出资本主义来,实行工业革命,由朱皇帝宣布君主立宪,引领世界新潮流。
明王朝末期,各种腐朽势力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整个国家体制溃烂,靠王朝本身的机制、力量已经不可能正常调解社会各种矛盾。大量土地兼并到统治阶层、地主豪强手中,数量极其巨大的破产农民生活在死亡边缘。整个王朝已经处于一种无序崩溃的边缘。任何一个偶发事件都可能导致总崩溃的爆发。至于导致崩溃的是农民起义还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或两者兼有之则带有历史偶然性。
二.三支造反的政治军事集团
1.满清政权
明朝末年,首先向明政权造反发难的不是农民起义,而是明朝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部落首领努尔哈赤。
明万历11年(1583年)5月,努尔哈赤以祖父和父亲遗下的甲胄十三副和部众三十人,“图仑兴兵”,开始了其长达三十多年的统一东北女真各部的战争。明万历44年,1616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和八旗诸贝勒大臣举行仪式,尊努尔哈赤为可汗,建立金政权(为与宋朝时的金国区别,史称“后金”)。1618年他以“七大恨”祭天,起兵伐明。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继位,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简称满族),次年改国号为“清”。
到1644年,经努尔哈赤、皇太极几十年的努力,满清政权已扫清明朝在辽东除宁远之外的所有军事据点,直逼山海关。满清通过军事、安抚、联姻手段收伏漠南蒙古诸部,建立了除满洲八旗之外的蒙古八旗。通过招降纳叛,建立了以操控火器为主的汉军八旗,收降了一批明朝文臣武将。又通过军事进剿,迫使向明朝称臣纳贡的朝鲜政权臣服于清。
2.李自成大顺政权、张献忠大西政权
明天启年间,1627年3月,陕西白水农民王二率几百人攻入澄城县,揭开了席卷西北中原的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其后,各路农民起义军在西北纷纷揭竿而起。
明政权投入大量军力、财力以军事***和政治招抚并用的手段打击分化各路义军,早期的农民起义军有的被招抚(如刘国能),有的被***(如高迎祥),到1638年底,起义陷入低潮。只有李自成率残部在商洛山坚持反明。
1639年中期,接受明政权招抚的张献忠、罗汝才重新起兵反明。李自成也率轻骑突入河南,重新打起闯王大旗。又经过数年与明军激烈战斗和起义军内部分分合合、优胜劣汰,各路造反义军最终汇聚在李自成、张献忠两人麾下,其中以李自成的力量最为强大。
1643年3月,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称新顺王。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
1644年初,张献忠率军由荆州入四川。同年10月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
大顺开国皇帝李自成崛起芸芸之中,转战千里之地,鼎盛时拥兵百万,辖地数千里,一度攻克大明帝国京城,明帝自尽。似乎一统江山指日可待,为何在十余万清吴联军的攻击下节节败退,步步失利,乃至一年而亡呢?我分析主要有四个原因:
1.没有建设好一个巩固的根据地。李自成就没有这种稳固后方,一仗小败,得不到及时休整补充。对比之下,安禄山那点势力,因为后方巩固,虽名不正言不顺,也坚持了相当长的时间,这点上,李自成甚至不如安禄山。
2.缺乏正确的远景整体战略指导
3.对集团军政缺乏严厉整顿。李自成在这两面都失败的透顶。进入北京后他甚至不能有效地约束部下,令人悲哀。铁木真说,如果连自己的部下都管制不了,与其做汗,还不如去牧羊。李自成确实相当失败。其部下的所作所为直接逼反吴三桂。
4.缺乏“国际”眼光。
5.缺乏真正的军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