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的抗病性分为哪几类?

2024-11-06 16:53:5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虽然病毒的寄主范围很广,可是在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之间,抗病性能却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我们有可能利用作物自身的抗病性,来减轻病害的损失。作物对病毒的抗性反应有几种不同类型。根据植物在病毒侵染和增殖的不同阶段所表现的抗病性,可分为抗侵染、抗扩展、抗增殖和耐病性四种类型。

免疫性:这种性能表现在用病毒接种后,不表现任何症状,也不能从这些植物中得到有侵染力的病毒。大多数植物病毒虽有较广的寄主范围,但也有许多植物对某种病毒的感染是免疫的。在栽培种中某些品种或植株也可表现出高度抗病性或具有免疫性的植株。

抗侵染性:这种性能表现在植物有防止病毒侵入的能力。例如,烟T1245品系用黄瓜花叶病毒(CMV)接种,所产生的斑点数只相当普通烟的1/200,这是由于T1245品系叶表皮细胞的外壁孔特别少,减少了病毒进入细胞的通道所致。

还有的如红刺莓的抗悬钩子膨管蚜(Amphorophorarubi)品种、甜瓜的抗棉蚜(Aphis gossypii)品种和莓类抗叶蝉的品种(抗Ophidastrictula)等的体外都

有一个昆虫不喜欢的保护层,可以防止这些昆虫传播病毒。我国四川的榨菜品种中有一些带红色的品种,可能这种色素比起绿色来不易受蚜虫的注意,所以这些品种对花叶病毒的发病率显然是小得多。还有天津农科院植保所(1981)在进行小麦品种对小麦丛矮病的抗病性鉴定时发现高抗型的品种,在叶片的正反面都有茸毛,正面茸毛长达1.5mm,叶背的茸毛也在1.1mm以上,不利传毒介体的寄生、吸食,从而避免了侵染。另外郑贵彬等(1985)培育了一种茸毛番茄避蚜防病效果也很好。

抗扩展性:这种性能表现在植物受侵染后,因植物内的抑制物质或其他原因,限制了病毒的运转。例如有的甜菜品种感染黄化病毒和曲顶病毒后,因其原生质连丝不通或某种物质的沉淀而阻止了病毒的运转。有些马铃薯品种感染Y病毒后,引起维管束坏死,影响病毒运入块茎内的速度,使它们逃脱了病毒的感染。

有些品种对病毒具有过敏性反应,病毒侵入细胞后,被侵入的细胞或周围细胞很快死亡,在外表显示了坏死斑。病毒被局限在这些死细胞内,失去增殖和扩展的能力,从而使植株免受系统侵染。在烟草对TMV的抗病品种系统中,很多都有这种过敏的成分。还有些品种对病毒的侵染开始就表现严重的顶尖坏死,使植株死亡,这虽然会造成缺株受一定损失,但从田间除去了再侵染源,有利控制对全田的扩散和蔓延,达到防治的目的。在马铃薯中常见这类品种。过敏性反应有时会因温度条件而发生转化,过敏性反应在高温下转化为致死的系统性枯斑。当用嫁接传病时,具有过敏性反应的植物会转化为系统性坏死,引致死亡。例如TMV汁液接种心叶烟时产生过敏反应,嫁接接种时变为系统感染。除嫁接外,介体接种也可引起过敏性反应的转化。甜菜黄化病毒汁液接种一种春美草Claytonia perzaliata时产生红色枯斑,病毒被局限。但用桃蚜Myzus persicae接种时,由于病毒直接注入韧皮部,变为系统感染。可见,过敏反应发生在表皮细胞中,而不在韧皮部细胞中。

抗增殖性:对病毒增殖的抗性是由抗病基因决定的。在许多情况下是等位基因的作用。例如,抗大麦黄矮病毒品种,当植株生长旺盛时表现出对病毒增殖的抑制,当植株生长缓慢时,不能抑制一些强株系的增殖。可见,抗增殖与表现型、病毒株系和植物生长状况有关。在对植物有利的条件下表现为显性,不利的条件下表现为隐性。抗增殖也有受显性基因控制的例子,如抑制TMV增殖的Ambolema烟品种;抑制CMV增殖的菠菜品种和黄瓜品种。抗增殖的机理包括抑制病毒粒子脱壳,抑制病毒外壳蛋白或病毒特异的复制酶的翻译;抑制病毒核酸的复制;抑制病毒蛋白和核酸的装配等。

耐病性:这类品种可以允许病毒在它们的体内繁殖,但只有比较轻微的症状,或虽表现较重的症状而损失很小,或呈潜隐感染,虽有病毒却无任何症状。例如河南省植保所(1980)在进行小麦对土传麦类病毒的抗病育种时,发现一些品种感病后植株不矮化,顶叶花叶的面积只占25%以下。还有张秦凤等(1983)鉴定小麦品种抗黄矮病时发现,耐病品种不论发病普遍率及严重度均很低,说明不但抗侵染同时也不利病毒在寄主体内进行增殖和扩散。这类品种比抗病性品种多,比较容易找到。特别是往往同时具有水平抗性,受病毒株系变异的影响亦小。耐病性可以由单一基因控制,例如,红三叶草中找到一个单一的显性基因决定着对菜豆黄花叶病毒的耐病性。有的耐病性受几个主要基因控制,例如,对大麦黄矮病毒的耐病性,包括一个不完全显性基因YD2(有高度耐病性),和一个隐性基因dy(有较低的耐病性),菜豆黄花叶病毒的耐病性由2~3个主要基因控制着。在许多情况下,耐病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因此,即便产生新的强株系,耐病性品种受的影响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