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3 华北南部地区地震勘探统计
华北南部地区油气勘探历经28~50年不等,累计施工二维地震测线48975.65km,三维地震374.7km2;钻井达174多口,总进尺295428m 以上(表1-3);参加勘探和研究的部门涉及原地质矿产部、原石油部、原煤炭部许多相关部门,还有许多高校和研究所(表1-3)。迄今为止已经揭示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中有5~6套烃源岩(表1-4)。在周口坳陷倪丘集凹陷南12井古近系玉皇顶组(1609.6~1686m)测试获低产油流4.6t/d,油源为石炭-二叠系以生气为主的含煤岩系。在周19井古近系中,试获少量源自石炭-二叠系的天然气。在周口坳陷双楼田-娄堤中央构造带,周参12井下白垩统中测试获低产油流(3.86t/d),周参10井试油得32L/d。在舞阳-襄城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有15口井见不同级别油气显示,其中襄参1井、襄参2井钻井中槽面见油花,襄9井中试获少量未熟—低熟原油。在洛阳凹陷,3001孔在井段740~920m 岩心见轻质原油。其他凹陷均是在地表发现油气苗、井下砂岩荧光显示、裂缝沥青等。
总之,50年来在整个华北南部地区还没有发现具有商业价值的油气藏,这不能不说该地区油气勘探效率极低、经费投入巨大、而且时间漫长。当然,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勘探对象——华北南部地区是改造型叠合盆地,油气地质过程非常复杂,其油气聚集规律不清、勘探难度高;另一方面,主观上不仅需要解放思想,在加强与国内外类似盆地勘探成功经验的类比同时,也需要深入总结这种改造型叠合盆地的勘探经验和教训。
表1-4 华北南部地区钻井成果统计表
续表
通过对几十年来华北南部盆地群油气勘探历程总结、重点探井失利原因分析和与国内外相似盆地类比研究,大致可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训:
1)从勘探指导思想上,未能充分意识到改造叠合型盆地的复杂性,并受到我国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油气勘探指导思想的束缚,钻探目标仍然以断鼻构造为主,这实质上忽视了“改造叠加型盆地油气破坏作用占主导”的经验。
2)区域性优质盖层始终是改造叠加型盆地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然而华北南部油气勘探过程中对此没有充分重视,工作中忽视了盖层在这种叠合改造型盆地油气成藏和保存评价中的重要性,没有正视华北南部多缺乏良好区域性盖层的现实。
3)源控论在华北南部油气勘探中虽然得到了重视和广泛应用,但对于如此叠合改造的复杂盆地,单纯以源控论为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古生代烃源岩可能存在二次,甚至三次、四次生烃问题,在实际勘探工作中没有对此进行充分评估和研究,因而勘探目标的有效性和价值不清楚,生烃终止时刻也没有得到任何地质条件的约束。
4)构造方面虽强调了多期性、叠加性和复杂性,并识别出一些反转构造,但对许多控制成藏和油气保存的因素研究不够,下列几个问题至今尚未明了:①区域性反转、地热场演化如何控制烃源岩演化?②盆地原型叠加改造类型及方式如何控制油气成藏,哪些叠加方式最有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③局部反转构造对沉积中心迁移、烃源岩发育及烃源岩成熟的不均一性影响?④构造掀斜造成区域性油气运移指向倒转意味着什么?
5)区域抬升作用对储层的影响以及凹陷(坳陷)中央部位天然气离溶和膨胀作用没有得到充分评价;“逼近烃源岩”的指导思想也还没有很好地贯彻到目标选择的勘探决策之中。过去选择的钻探目标主要是断鼻,而叠合改造型盆地要求我们应首先选择构造稳定、改造弱或保存条件好的一些勘探目标,例如,挤压背斜、地层圈闭等。
今后,需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改造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过程极为复杂,保存条件相当严峻,区带-目标的优选和决策十分困难,应当从传统的弱改造伸展盆地“定凹选带”和“源控论”油气勘探经验中走出来,发展新的勘探思路,着重研究油气保存条件。
2)在烃源岩遭受抬升、再沉降而发生二次生烃等条件下,目前盆地模拟中常用的由烃产率曲线计算生烃量的方法已不适用了,需要重新探索。
3)在天然气成因研究和勘探中,确定有效烃源岩和有效成藏组合是非常重要的。在盆地原型分析中所采用的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值(0.5%),可能不适合于多旋回叠合残留盆地,特别是其二次生烃。有机质的成熟度不同,二次生烃有效烃源岩有机碳的下限值也不同。古油气藏的储层沥青和局部残留的液态烃,裂解生成的烃类也可以形成轻质油藏和天然气藏。这些次生油气藏有可能再次被改造成晚期的天然气藏。因此,需要加强对次生油气藏及其演化的研究。
4)深入总结盆地改造样式、叠合型式,重视反转机制对油气成藏过程的影响和区域性盖层在改造叠加型盆地中对油气藏保存的重要性。特别是要针对不同的改造-叠合型式,总结出对有利勘探区带和有利勘探目标的规律性认识,并且探讨其成藏的地球动力学条件和成藏预测模式;积极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争取在改造型盆地目标选择上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