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脑炎原虫是由微粒子科的兔脑原虫寄生于脑内引起的慢性原虫病,通常呈隐形感染,本病在很多兔场广泛发生。兔脑炎原虫具有广泛的宿主,包括无脊椎动物、啮齿类动物、兔形动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灵长类等。其中家兔的感染率最高。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经胎盘传染也有可能,病兔的尿液中含有兔脑炎原虫,也可传染本病。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也有报道,发病率为15%~76%。
本病一般为慢性或隐性感染,症状为衰弱,体重减轻,出现尿毒症;严重者出现神经症状,如惊厥、颤抖、斜颈、麻痹、昏迷、平衡失调及腹泻、蛋白尿等。有时见脑炎和肾炎症状。病末期出现下痢,后肢背毛被污染,引起局部湿疹,在3~5天内发生死亡。呈隐性感染的病兔大多不表现临床症状,只有当天气变化或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时才表现临床症状。病兔死后剖检发现肾表面密布针尖大的白色小点,或有灰色小凹陷。如肾脏受害严重,则表面呈颗粒状或高低不平。脑内出现肉芽肿,肉芽肿中心发生坏死,有多量脑炎原虫。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该病的化学药物,也没有用于免疫注射的疫苗,用抗血清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也有人报道,用烟曲霉素和氟苯哒唑治疗(20毫克/千克体重/日)对本病有一定的效果。预防主要是加强一般卫生防疫,改善卫生状况,清除患病兔和可疑病兔,以便净化兔群。屠宰时发现特征性病变或者检出病原应对兔脑及内脏进行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