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是关于中国文人画起源的最值得注意的画家之一;他在创作和理论两方面有突出贡献。他虽出身于大氏族家庭,做过“参军”和“散骑常待”,可实际却是挂名专心作画,同时亦具有丰富的文学修养,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人画家。但是,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如果仔细考察其作品和画论,这些所谓的文人气质和创作内容,其实主要还是继承了前代画工的优秀传统,其理论总结也是如此。这些说法,可以从长沙马王的西汉帛画和洛阳出土的两座西汉墓壁画中得到证明。在长沙马王的西汉帛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帛画上墓主的侧身像和几个侍从的线描,笔法十分精秀并而形态生动。这难道不正是顾恺之的所谓“高古游丝描”吗?顾恺之重视“点睛”和“传神阿堵”,这的确是画人的千古妙论。可是当看到1957年出土的那座汉墓中的壁画《二桃杀三士》和《鸿门宴》中的人物刻划,我们也会对顾恺之的技法恍然大悟,因为,在那些睁大的眼眶中,都只是用一笔不大的墨点来表现瞳仁的,点得有高、有低,或偏左,或偏右,十分生动地显示画中人目光专注何处。这些画工的创作要比顾恺之早约四百年。再看顾恺之作品的题材内容。他在青年时代为建康的瓦棺寺画的壁画《维摩诘像》,是长期流行的宗教题材,传世的几幅长卷摹本如《女文箴图卷》、《列女仁智团卷》,亦末离宣扬政教的主旨。并且,历代文献所记也大多属于这两类。这些都可以说明顾恺之并不是一个文人画家。
中国东晋绘画作品。(Admonitions of the Court Instructress to Palace Ladies )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现存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水平稍逊,而多出樊姬、卫女2段,亦有研究价值
宫廷画吧
都不是。就称卷轴人物仕女画。
宫廷画
文人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