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保 当前,各级税务机关都在积极探索新征管模式下的基础管理工作。在这个不断学习、变革、完善的过程中,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逐步融入到税收征管之中,税收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也在不断得到提升。但是,大家也应清醒地看到,一些陈旧的管理思想、“习惯型”、“粗放式”的管理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税收征管工作的要求。如何树立精细化管理观念,形成精细化管理工作作风,如何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如何在一件件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实现科学化、精细化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的重要课题。
一、 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培养精细工作作风
王文涛局长指出:“各级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通过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优化管理手段,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职责,使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得到全面提高。”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在探索征管工作规律、理顺工作规程、推进信息化建设、引进或建立科学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有些干部仍留恋着“老经验”和习惯式的工作方法,不勤于学习,不愿接触和尝试“新事物”,不能熟练运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处理和解决问题,有的干部征管技能不过硬、管理手段缺乏、工作力度不够,对税收政策法规和上级的意图不能充分的理解和贯彻,使得工作效果大打“折扣”。这种管理意识和工作态度严重影响到队伍建设和征管工作质量,制约着税收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敏锐地感受时代的脉搏,必须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必须积极学习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必须熟练掌握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努力培育一支学习型、知识型的干部队伍。大胆引进或借鉴ISO管理等科学理念,使其管理精髓与税收工作相结合,促进税收执法征管和服务水平的大幅提高。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要把基层工作做好,必须克服浮躁、浅尝辄止、只愿干大事业,不屑于做小事的不良作风。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日常,基层征管工作看起来都是一件件具体平凡的“小事情”,但是,只有把上级布置的每一件基础工作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做好了,省市局、乃至国家的方针政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把征管工作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做到位,夯实征管基础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基层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自豪感,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习惯。
二、落实业务工作规程,建立科学管理机制
科学管理是运用先进的方法或手段,使每一个管理环节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税收业务工作规程》就是一种程序化、精细化、信息化的科学管理模式,它贯穿征、管、查各部门,征管工作各个环节,是基层税务机关实施日常征管工作的依据和标准。要在基层征管工作中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就必须真正把规程落到实处。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过程,基层税务机关应当立足当前解决工作中的突出矛盾,放眼未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
(一)以学习为动力,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要建立长效的科学管理机制,就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干部队伍素质。在税收征管工作中,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部门、各环节的紧密配合、合理衔接才能保证征管整体工作的顺畅、高效。说到底,税务管理的发展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是实践与科学管理推进的过程,税收征管能否适应和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能否持续发展,在很大因素上取决于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学习能力,取决于学习型、知识型群体的形成。学习是立身之本,是能力之源。一个积极向上的税收文化氛围建立后,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和新鲜的活力,它可以充分发掘蕴藏在广大税务干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够为税收事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以规程为标准,努力养成严谨的工作习惯
落实规程首先要认真对照岗责体系文件,明确各个岗位及其职责,要求每一名同志都要熟知自己所在的岗位及其职责,逐步使岗位职责深入人心。二是要结合实际进一步量化、细化规程要求的每一个工作标准,进一步优化具体工作流程;三要依托征管软件系统,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程序、标准和时限完成各自的工作流转,认真及时地填写和传递每一份表征单书;四是认真负责地搞好每一个部门、每一项工作的衔接,严格按照工作流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抓好落实;五是要从实际出发,坚持“持续改进”的科学管理原则,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规程,使之更加准确、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要在实际征管工作中通过落实规程养成按程序办事、按标准办事的严谨工作习惯。
(三)以考核为手段,认真规范征管行为
要建立长效的科学管理机制,就必须建立科学、精细的考核机制,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税收征管的难点往往与责任划分不清、具体工作不落实、考核不到位有关。基层税务机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认真落实“两错追究”制度,遵循预防为主、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等成熟的科学管理思想,根据本单位存在的问题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改进;二是要在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的过程中,严格把登记率、申报率、入库率、欠税增减率、滞纳金加收率和处罚率等“六率”作为衡量一个管理部门征管工作水平的主要指标,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引入激励机制。三要借助征管软件系统、借助计算机网络管理手段,建立人机结合的追究考核机制,实现过错追究的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三、 高征管信息质量,发挥精细管理效能
信息化管理是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税收征管信息化最基础的部分就是数据的采集,如果数据不规范、不准确,则后续的信息化管理就成了一句空话,税收征管软件系统就成了“无米之炊”。随着信息化工作的普及和深入,税收软件的不断整合、软件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增强,数据逐渐集中,将逐步实现系统内乃至政府公共资源的高度共享,我们的征管基础数据就会愈来愈显出其重要性。要保证征管数据质量就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必须合理设置岗位、配备人员,充分调动一线操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要建立严密的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数据录入标准和高效的工作流程,狠抓各个岗位的征管信息质量,把错误数据监控和违规责任处理纳入“两错追究”,作为内部检查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
其次,征收计会、管理、稽查等部门应当加强数据录入后的稽核比对工作,有效控制违规操作、误操作或不作为形成的错误数据,逐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一旦发现错误,及时予以纠正,确保数据录入准确无误。同时,各部门要重视发挥征管基础资料和基础数据信息的作用,积极支持“一户式”管理,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享,大大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管理效能。
第三,充分运用包括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财务会计相关信息数据和征管软件系统数据,综合分析行业总体税收状况,对纳税人纳税情况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测算纳税人实际纳税与应纳税额的差距,增强税收征管的针对性。要及时总结税源变化的一般性规律,掌握并积累资料,建立科学、实用的纳税评估模型,尽早形成依托信息化手段的新型纳税评估工作体系,使税源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