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2025-02-25 00:17:1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上阕,借景抒情;下阕:托物言志。

词的上阕描写雪景,条理清楚,既有对北方漫天飞雪、大地冰封的概括描写,又有对长城内外、白雪覆盖、滔滔黄河停止奔流,群山如银蛇飞舞,高原如蜡像奔驰的具体描写。还有对天晴之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想象。这些描写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澎湃 。

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舞”字与一个“驰”字,既写出了景色的特征,又表达出了对这种景色的赞扬,而一个“与”字又把“山”“原”人格化了,从而赋予自然景物以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气概。再如书写雪过天晴,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色,比作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美动人。这样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既能给人以视觉形象上的美感,又能从思想上给人以启迪。

词的上下阕之间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承上启下,从赞美雪景到赞美祖国壮丽的山河,引起无数英雄的倾慕,由景及人,过渡巧妙而自然。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和时间,祖国山川和祖国历史交织在一起写,把写景、抒情、议论结合起来,从而引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评说。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以下由远及近,从古到今,历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指出他们的不足。一个“惜”字委婉确切,和下文的“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配合照应,使得对历史人物的评说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最后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壮志豪情。纵观全词,作者通过讴歌雪景来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通过怜惜壮美的山河来评古论今,歌颂革命英雄人物,写景、抒情、议论应用得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达到了极佳的效果。

扩展资料:

《沁园春·雪》是近代词人毛泽东于1936年2月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阪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创作背景

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2月5日至20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

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深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沁园春·雪(沁园春·雪)

回答2:

上阕,借景抒情;下阕托物言志。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另作: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希望能帮助到你

回答3:

托物言志

回答4:

拟人

回答5:

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