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想怎么样让自己的想法变成产品,呈现给用户了,也是一个让宏观的产品定位、方向,落地为一个个微观的功能场景的过程。在具体执行层面上,其实就是产品经理要用设计工具,表达出用户故事地图(融合产品规划)+功能架构+交互原型和注释,并让UI设计师、研发人员看懂,向UI设计师和研发人员澄清需求,讲故事。这里要注意的是,市场不等人、时间不等人,不能一股脑的将所有需求,全部丢给研发,让研发一个版本做完。需求是有优先级的,你需要将最重要的,能够解决用户核心痛点的需求,筛选出来,形成一个最简版本(MVP),让公司以最小的成本,将产品投入市场,验证是否如设想的那样获得用户认可、老板认可、投资人认可。后续如果产品可行,继续按照持续调研、运营数据、销售反馈、老板导入、竞品分析等这些需求来源,不断敏捷开发,迭代产品,以获取更多的用户。
定位,是一个营销概念。简而言之,即锁定细分市场,描绘受众画像,攻占受众心智,在其大脑中牢牢地打下一块革命根据地。打法,可以借鉴里斯特劳特前辈的定位策略,“不是植入全新的、不一样的东西,而是操控已有的认知,将已有的关联认知重新进行组合。”比如:每当拜访长辈,“今年中秋不送礼,送礼,就送脑白金”。对于工具型产品的产品定位,5W2H同样适用,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产品,给谁用,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互联网思维,即用户至上的思维,以用户需求为驱动,并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工业思维更多是从设计者出发,提现更多的是技术和功能,而互联网思维则是从用户角度出发,无论产品技术如何厉害,只追求用户使用的方便和愉悦,(引自郝志中)。
做产品不做竞品分析研究,等于做一只井底蛙。互联网红利消退的时代,有价值的点子几乎都被刷了一遍,产品需要垂直垂直再垂直,细分细分再细分,更多的是同质产品比拼用户体验与服务来获取客户。所以,当你确定了要做什么,就快去找找竞品做研究吧,确定你与竞品相比,能有什么优势,有多么劣势,还值不值得继续去多一款产品到市场中去竞争。
分析产品可以采用脑图工具,一步步的去完成产品流程并进行记录,记录的内容(如果是互联网产品)包括:导航设计、用户引导流程、用户体验流程、用户付费流程、以及这些设计的潜在逻辑。你可能需要同时关注运营策略、活动手段、频度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