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1955年,祖籍浙江平湖的华裔数学家张益唐于大都市上海降生。他的出生给张氏夫妇带来了无限的乐趣,父母十分珍爱他,其家境优渥,电气工程师的父亲和机关单位就职的母亲着力培养张益唐,而张益唐也不负众望,在小小的年纪里就表现出了极强的学习能力,在他“群星璀璨”的学习能力中,数学是“鹤立鸡群”的存在。而作为天赋型选手的张益唐,不仅天赋惊人,更是有着极强的自律能力,在数学的学习上,他十分刻苦,极尽钻研。9岁前就提前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课程长跑,并开始了征服大学数学课程的行程,可以说是隔壁家孩子的典型代表,还是赢在起跑线上很多的那种。
但似乎老天天生就喜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这样人生大反转的狗血桥段,按理说,有着如此惊人天赋且优渥家境的张益唐,未来必是无可限量的,他身边的老师同学、亲人朋友也都是如此认为的,但天不遂人愿,1968年,张益唐13岁时,全国轰轰烈烈的知青下放波及到这个小家,张母被下放农场,张益唐也因这一突然的变故而不得不搁置学业跟随母亲一同道农场劳作,就如此错过了继续系统学习的珍贵机会。
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必是有他的非同常人之处,而张益唐的独特之处则在于他对数学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学习。张益唐在农村下放劳动的这几年也丝毫没有荒废对数学的学习,农场羊圈、牛棚中经常能看到他闲时看书的身影。
而坚持的人也必然会比别人多那么一份幸运,幸运的画笔终于点在了张益唐的人生画纸上。几年后,张益唐和其母一同回到城市,在此期间他也从未间断对数学的学习。1978年,23岁的张益唐成功考入北大进行专业系统的数学学习,并在1985年被莫宗坚邀请留美进修,成为一名普度大学的中国留学生。
1982年,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张益唐迎来了毕业季,但因其先前所发论文引用了导师莫宗坚一个在当时十分著名但后来被证明是错的数学结论,致其和导师关系恶化,加之当时苏联解体,大量数学家潮水般涌向美国,所以年轻的张益唐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失意困境。
为了在美国生存,张益唐只能在餐厅里帮忙洗盘子,后来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知晓了他的困境,便力邀他回国担任教授,但张益达断然拒绝,当时年轻的他心怀热忱,认为自己在美国洗盘子,回中国却能够担任名校教授,恐会玷污母校英名,遂写信婉拒好友邀请。
明珠不会总蒙尘,张益唐在北大好友的帮助下在一所不甚知名的大学中担任微积分讲师,也是在此期间他拿下了他数学研究的第二座高地,于2012年7月,发表了震荡学界的《素数间的有界限距离》。
这之后的第三年,也就是2015年,张益唐成为美国一所知名高校的终身教授,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成名之后,知悉他旧事的人询问他为何宁愿在美国洗盘子也不愿回国当教授?此时的张益唐则是截然不同的回答,“要是在中国,我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也是因为这句话,他广受诟病,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指的是他在数学学习上的心态,若是当初他回国,那他对数学学习研究的热情和信心将会止步不前,那他也就无法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了。
诚然,心怀祖国,立志报国,似乎是每个人对爱国的定义,但有些领域是人类共有的,数学就是如此,它是人类共有的智慧结晶。
因为对于这种高学历知识分子而言,美国拥有更好的资源,所有他才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张益唐害怕玷污母校的名声,害怕人们说一个端盘子的能在这个学校当教授,所以才会拒绝自己的母校。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非常的拜金,还有就是他觉得美国的环境非常的适合他所造成的结果。
我觉得还是不喜欢中国的这种生活环境,所以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毕竟美国才是他理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