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着极强的自我调节的能力。在黄州时期,他渐渐地从贬谪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他内心的失落和痛苦实现了超越。在此期间,他还从我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中汲取了精神力量,用以消弭“乌台诗案”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打击。
苏轼从小就好读《庄子》,苏轼去世后,苏辙给哥哥写的墓志铭《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写道:“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庄子》),得吾心矣。”可见苏轼是深得《庄子》核心哲学思想的精髓的。
苏轼在贬谪期间用庄子的哲学思想来修身养性:一来可以静心修养,以便实现对现实的超越,提升精神境界;二来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苏轼不仅重视思想的修养,而且还重视养生,人们常说苏轼喜欢美食,这是不无道理的。这样可以让他在贬谪的岁月里保证了身体的健康。
在苏轼到惠州,以至后来到儋州,他的这种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状态逐渐地反映了出来。这与其思想不断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追求一种不为世俗所累的境界,向往一种既入世又洒脱的生活。
如苏轼到儋州之后,生活条件是相当清苦的,他以为自己在有生之年无法再回到家乡,在《到昌化军谢表》中,苏轼写道:“并鬼门而东骛,浮瘴海以南迁。生还无期,死有余责。”
苏轼到了海南情况比想象的还要艰苦,连书籍都看不到,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与程秀才书》中,苏轼写道:“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即使条件如此清苦,但是苏轼还是慢慢地适应了这里的条件,并逐渐安定下来。在海南一住就是三年之久,并且喜欢上了那个地方。
苏轼在海南自给自足,亲自从事生产劳作,他从别人处租了一小块地,自己种植蔬菜,一年四季,竟然有吃不完的蔬菜。
在《撷菜》诗中,他这样写道:“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在《和陶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中,他又这样写道:“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鴃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
来海南之前,苏轼还是有一些担忧的,此时这种担忧一扫而空:一是因为苏轼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他已不在意清苦的物质生活条件,而能很平静地接受它们;二是因为他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性格和随遇而安的心态起了重要作用,这是苏轼思想境界提升的一个表现,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苏轼在初贬到黄州时,内心还是有一定的起伏的:激愤不平的情绪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但是这种心态随着苏轼极强的自我调节而逐渐消失,思想也逐渐实现了自我超越。
在惠州与儋州期间,苏轼的思想比起在黄州来更加成熟与稳定,更加从容淡定。他能坦然地面对生活与工作,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成为了他克服困难、面对生活的强劲动力。
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苏轼学会了从更高一层的角度看问题,这极大地缓解了自身所承担的种种压力,他的胸怀也更加宽广了,视野也更加开阔了。
他不再计较于荣辱得失、境遇的好坏。这表明此时期的苏轼已经具有了超然的情怀。
在看仓库的你每天坐看云卷云舒朝霞落日,就在你觉的这样一生就这么过也不错的时候,突然传来消息,大领导让苍蝇拍给拍进去了,新领导特别看中你,请你去当秘书。于是有了领导的照看就是好,这段时间你一路升职加薪,做到了秘书长。然后你决定一定要对得起领导的栽培,一定要做出成绩给那些看不起你的人看看。很自然的,你就揭了看不起你的那帮人的黑幕,然后,你发现这条黑幕太大,居然牵扯所有人。一时间你把所有人都给得罪了,这次看仓库估计都够呛,于是你很懂事的接了看停车场的工作。(滑稽 滑稽)
经历过大起大落的苏轼已经看淡了很多东西了,开始在接下来的颠沛流离中怡然之乐。
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
这还不算完,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说起来啊是金子在哪都是会发光的,更别说苏轼这么大一块牛头金。
苏轼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后来的后来啊,就是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自然也在其中。可是年事已高的苏轼在行之常州时不幸与世长辞。终于是结束了他颠沛流离充满传奇的一生。。。。。
和苏轼的乐观性格有关,面对坎坷的人生他选择的是逆风而上。用美食,用脍炙人口的诗词来让自己的生命增香
嗯,苏轼被贬以后,孩子们豁达,是因为他没办法,是因为他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