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1.大背景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活动对自然产生了很多破坏,所以讨论“保护”的大前提是已经破坏了非常多, 特意进行保护性的干涉是为了尽可能的弥补已经或者正在进行的破坏性干涉。
2. 保护的手段常常也是设置自然保护区,尽量做到“不干涉” 除非这个地方已经被破坏得不成样了,才会进行常见的“非自然”手段,举个例子:以前大片的山林被砍秃了,只剩最后几棵树了,那也不能就划个圆圈不准他人干预。一般合适的做法是把这个树采回去,实验室、培养所多培养几次,等到有一定数量了再种回去;如果树上还有什么特殊的菌类、小虫子之类的那更要小心多照养一下。
3.濒危物种的直接利用价值还是有的,尤其如果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濒危更是如此,只是有的缺少转化手段,而且生态价值远远大于直接价值,从 利益权衡 的角度来说还是需要保护的,就像提问说的濒危有些情况下就是可能存在研究价值。
4.极其特殊的个别案例,同时满足 不受人类影响的濒危+少部分的利用价值 两个条件几乎没有,因为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太多,总能沾上边,有的确实也没有特殊保护,突变型的动物常常也就是自然灭亡。
总之,保护的大前提是人类对环境造成了很多破坏: 生产力不发达的时候我们说“人定胜天”,等到对环境造成破坏后才意识到要“可持续发展” 其中的逻辑链在不同的背景下都是正确的。"所以说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是非常有必要的,也能够做到非常好的价值体现,所以说我们还是要大力支持的。
为了防止野生动物的死亡,也是为了防止这些动物的灭绝,保护动物的多样性,所以才要保护濒危野生动物。只有保护了这些动物,才可以防止这些动物的丢失,才可以防止动物的死亡。
因为它们也是食物链中的一员,如果要保持食物链的稳定性,一定要保护他们,不然每一个物种都会慢慢的面临灭绝。
因为需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需要维持整个生态圈生物链的平衡,同时能够增加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