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是当时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然而近现代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转移到了西方国家,中国的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方,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从16世纪之后的中国的科学每况愈下,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近代科学技术在欧洲产生,此后出现了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局面,当时中国的科学仍停留在传统的范围内,没有产生近代的科学技术。
1、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
经受了几千年儒家文化思想熏陶的中国人,从言语、行动方面乃至学术观点方面都小心翼翼谦虚谨慎,不肯轻易跨越雷池一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提倡"三纲正常"和"中庸之道",不善于追根结底的研究,不高兴标新立异的行为,尊师敬长,对前辈学者的学术推崇倍至。后辈学者就算是对前辈学者的观点有异议,也大多数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不愿意、不忍心指出其认为不妥之处,不愿意进行惊天动地的革落得个不敬不孝、刻薄无德的坏名声。儒家学说中有一些著名的观念,如"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阻碍了许多人放弃了雄心勃勃的探险活动,扼杀了许多人对未知世界的种种幻想,使中国的地质力学自从张衡发明地动仪后就没有很大的建树。这种从众、保守与迷信的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当然起着一种强抑制作用。
2、官僚制的影响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里,长期的封建专制的官僚制度是科学技术赖以繁荣的民主制度的死敌。统治阶级要求科学技术服从自己的利益,那些大量的与手工业生产发展有关的与其切身利益无关的科学技术就得不到重视,甚至被遏制。例如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天工开物》一书,是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总结,在当时具世界先进水平,然而这部著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一书,在他死后150年才刻印成书,并且手稿大量散失。
3、封建教育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制度,自从进入封建社会以来直至近代,都是实行私塾教学方式。到隋唐时期,又开始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私塾教学方式较之西方课堂整体教育方法差之甚远。一般都是一个教师,成天教两三个孩童苦背《三字经》及一些孔孟文章。这些教学方式,既不系统,又不规范,而且只求学生死记硬背,不求学生理解,更别提什么科技发明创造了,学生的总体知识收益甚微。至于科举制,虽然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过直接的促进作用.如有利于选择人才、促进教育的迅速发展等等。但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科举制度对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却越来越起着阻碍作用,其诸多弊病也日益显现。 近代中国只有考证学得到畸形发展,而自然科学未能发展起来,最大的障碍物,自然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3]。 无论是私塾教学方式,还是科举考试制度,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性、落后性在近代教育制度中的反映体现。这种腐朽性、落后性在封建社会末期即世界进入近代后,不仅没有得到消除或减弱,反而进一步加强。而西方教育在近代则大力提倡科学、实验、技术三者之间的相互联合与循环。与这种日益进步的教育制度相比,中国曾在世界上占有优势的传统科学不得不在近代被西方自然科学全面超越。
4、 腐朽的社会制度和过家政治的影响 一个国家政治民主程度的大小、影响着这个回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专制和独裁是旧中国政治的突出表现,因而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缓慢是可想而知的。科学需要民主,民主促进科学,科学与民主相辅相成。正是因为专制和独裁是科学发展的严重障碍,所以1915年由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才对旧中国专制与独裁的国家政治制度深恶痛绝,发出了"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呐喊。自然科学研究是对未知的自然现象进行探索,科学技术知识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如实反映。它必须尊重客观事实,重视实验和实践,讲究理性思维,服从科学真理,并且需要能对问题进行自由探讨。科技领域的这种本性,自然要求民主和自由,没有学术民主和自由,科技事业是难以发展的。
5、闭关自守政策的影响 15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生了本质性的大转折。18世纪开始了第一次科技革命,19世纪末又开始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与此相反,正当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进步的时候,中国除了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之外,还开始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闭关自守政策在一定历史时期是有实行的必要和进步意义的。因为明朝末期,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盛行,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而以后中国的统治者们一直延续着这个政策,严重使得中国与当时世界脱轨,使人们一直认为中国这个天国优越于一切,人民的思想变的麻木,创造力受到严重的限制。这使中国成了井底之蛙,与世界隔绝开来,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例如,清朝乾隆时期,英使者马夏尔尼曾邀请大将军福安康观看他的卫队演习欧洲新式火器托法。福康安却冷淡地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该也没有什么稀罕"!而此时的乾隆帝,居然连英国这个国家地处哪方、面积几何、人口多少都一无所知。正是由于这种夜郎自大的心态,使得中国既没有任何迅速提高生产力的欲望,也没有进行科学技术革命的要求,再加上与世界隔绝,更没有感受到外面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步伐。众所周知,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历史证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前进的最根本、最持久、最强大的力量,是生产的需要给科学研究提出了多方面的课题,因而也会使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和重大突破。但中国的近代科技既没有自身发展的欲望,又没有推动力,也没有外力刺激,所以它落伍于时代的列车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毫无疑问,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而背靠中国文化,中国人能够比外国人,拥有更高的智慧。
但是,优秀的文化,对科技的促进作用,远不如良好的社会环境。须是良好的社会环境,才可“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并且,社会环境,也影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社会环境越恶劣(尤其是学术环境恶劣,譬如大兴文字狱之时),人们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所汲取的智慧,也越少、越小。
虽说中国文化优秀,但国人未必能充分汲取其中的精华;虽说中国人智慧,但智慧的人,未必能充分施展才干。
在西方科技开始超越“天朝”,并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的社会环境可谓每况愈下——相应的,中国人整体的智慧,也逐渐降低。
发展科技,如同策马奔驰。中国的马虽好,可惜既吃不饱,又带病跑;不仅走得慢,还可能乱跑,甚至倒退。西方的马虽差些,但体健食足;就算有些小疾病、小饥荒,处境也比中国的马,优越得多。
——所以,近代的中国,科技的发展,明显落后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