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重点知识解析
浙江 董卓然
1924年1月到1927年7月是中国历史上的国民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正式成立。随着四个阶级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革命力量空前团结,通过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革命从珠江流域推向长江流域,形成了席卷中国大地的、前所未有的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势力。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实行“分共”政策,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最后失败。为什么北伐胜利了,大革命却失败了呢?
原因在于大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具体表现在:打倒了旧军阀,出现了新军阀,内乱没有消除,和平没有实现;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依然如故,中华民族没有实现真正独立;新建立的南京政府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大类:
1. 主观原因
(1)中共处于幼年时期,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这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1926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特别会议,由于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影响,共产党人没有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挫折中醒悟过来,只是把支持“蒋汪合作”,改为专心扶助汪精卫;而1927年召开的中共“五大”也没能担负起在紧急关头挽救革命的任务。中共的种种让步,并没能拉拢汪精卫等人,反而使汪精卫等人更加肆无忌惮地煽动“分共”。中共没有注意对军队的掌握,过分依赖同国民党上层人物的合作,以致当昔日的同盟者叛变革命时,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
(2)共产国际代表没有认清中国具体国情,给予中国革命以错误的指导。
由于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国情和革命形势判断得不是很成熟,加之中共和共产国际之间存在一定的沟通问题,所以当1927年5月共产国际给中共发来指示后,出现了陈独秀等人拒绝执行的情况,共产国际代表还把指示拿给汪精卫看,以示其对汪的信任,但是这个指示却成了汪精卫进行“分共”的一个借口。
2. 客观原因
(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共产党在革命阵营中力量的增长,引起了国民党内反共势力的忌恨。为了打击共产党,独霸革命领导权,蒋介石先后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随后汪精卫集团在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扩大会议上讨论“分共”问题,并发动了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2)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北伐战争的顺利推进,反帝运动、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使全国处在人民大革命的高潮之中,这时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革命的干涉,并开始寻找其在中国的新的代理人。蒋介石投入帝国主义和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怀抱,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国民革命在部分地区遭到失败,并在势力远大于革命力量的情况下,破坏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运动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历史教训,其中最深刻的是:无产阶级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坚持自身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在学习中,同学们不但要认清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史实和原因,也要通过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认识革命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和多变性,认识到社会总是在新旧交替中不断前进的,在学习中要有辩证思维的意识。同时,要认真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提高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历史,学以致用。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方面:
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
2、主观方面:
当时年幼的共产党缺乏斗争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中共中央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