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液态恒星的设想?

2025-04-07 14:44:2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不同的恒星是由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根据数学计算表明,它们当中的有些恒星是不能持续发光的。原因是这样的:它们就像一个装满了火药的管筒在加热后会爆炸一样,这本身就是热胀冷缩产生的物理现象。除了这种后果,恒星能不能避免隐患,还要取决于恒星内部的构成。看似没有关联,但两种隐患之间或多或少还是存在联系的。如果我们设想庞大的恒星的稳定性时,这两种隐患又好像变成了同一种隐患。只有一种办法是比较安全可靠的。我们知道。庞大的恒星确实存在,而且它们不能连续发光。倘若把这些恒星都想象成气态的,即使在两种隐患中,它们也是相对安全的。这样,我们需要了解恒星的构成方式,也要了解构成恒星物质的性质。
这就说明,要想避免两种隐患,只有恒星的某些物理特性非常特殊才行。这好像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在物理方面一无所知。但是,为了保持恒星的稳定性,物质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之上才会被毁灭。我深处宇宙们无法预测恒星的原子活动情况,也知道物质被毁灭要经过一个非常激烈的过程,并且还得具有高能量物质的作用。这样要比单纯的放射性活动要激烈的多,因为根据动力的辐射作用知道,没有达到22000亿℃,温度的改变就不会影响放射性衰变,要在这样的温度中进行毁灭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可以说明恒星并不仅仅是气态的证据,因为距离很接近的两星体系,是不可能由纯粹的气体星球构成的。而这种恒星,更有可能是由液体组成的。不一定整个恒心从外到里全部是液体的,但在中心地带的物质必须和气体物质截然不同。这只是一个猜想,还需要更多的事实和证据来进行论证。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肯定了恒星内部不全是气态成分的这一事实,情况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整体上看来,恒星非常稳定,即使恒星内部有了一点点不是气体的物质。一个完全是气态构成的庞大的恒星,它的稳定性就会大大降低。也就是说,恒星保持平稳的概率又降低了,并且不被分裂的结局只有一条出路。
可是,如果恒星中心地带有液体,哪怕只有一点点是液体的话,它的稳定性也会大大提高,还可能会特别安全。如此,恒星的物理性质就和我们假设的一样了。准确地说,类似于放射性衰变,不管温度发生什么变化,物质毁灭的速度都是一样的。假设所有的恒星性质都是这样,那它们就不会爆炸,比如化学中的铀和镭这样的元素就不会引起爆炸。数学方面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如果恒星中心地带有液体,哪怕只有一小部分是液体,恒星也不会爆炸。因为液态的恒星是相当稳定的,不存在爆炸的可能性。
由此,我们又可以得出两个大胆的推测:首先,恒星物质的毁灭是自主进行的,不受本身温度的影响;其次,恒星中心地带不都是由气体组成的,它们的原子、原子核以及电子都紧紧地聚集在一起,即使不像气态下那么狂飞乱舞,但也能像在液态下那么剧烈涌动。
我们还可以用地球的例子来解释一下。倘若我们认为,穿透性极强的地球大气层辐射,可以使太空中遥远的恒星毁灭,那么,上述中的第一种猜测就是对的。因为穿透厚厚物质的辐射,不可能继续维持原来的强穿透力。每种辐射的波长都会随着穿透的物质而增加,一直到最后再也没有了穿透力。这样看来,不管什么时候产生的辐射,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宇宙。我们可以这样解释,物质在低温下可能会产生辐射。换句话说,物质是在低温下因为高辐射穿透力被毁灭的。这和罗素理论中物质毁灭的一个必要条件,温度必须非常高,好像是矛盾的。
经过计算证实,地球上存在着的物质是不可能彻底被毁灭的。或许对于太阳而言,差不多每1019个原子中就会有一个原子在一分钟内被毁灭;但是地球上的物质,即使只有太阳上万分之一那么多被毁灭物质的话,温度也会高到人类无法生存。但是如果我们认为,极高的温度是太阳上物质毁灭的前提条件,而地球的温度适中,地球上的物质就不会被毁灭,这是没有道理的。或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猜想,太阳上的物质和地球上的物质是不一样的,太阳的物质可以随意被毁灭,但是地球上的却不会毁灭,或者不会随意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