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为何最后被曹丕羞辱致死?

2025-04-23 12:12:5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就个人而言,对于于禁之死,实感可惜。

      有史记载,关羽攻樊城时,连日下雨,大水冲涨,救援曹仁的于禁和庞德等都被关羽攻打,庞德守节而于禁选择投降。


庞德



      对于于禁的投降,曹操深感痛心,自觉于禁该是三十年忠臣,却在此战中不如庞德。

      也是这样一事,于禁前功做了土,后世徒留骂名。曹丕即位后,孙权为臣,将于禁遣回魏国,这一举动无疑是决定了他的结局,以曹丕的个性怎可容下一个曾经的叛军。

      曹丕先是安慰之态任于禁为安远将军,后让人画关羽功克、庞德愤怒、于禁降军的图画在于禁拜祭曹操时另其看到,于禁羞愧病于床榻,不久离世。

曹丕



      对于于禁这一人物,本人是因国漫《镇魂街》里的哥哥曹焱兵守护灵于禁一角而去了解历史记载的于禁。

      因其中于禁一句:末将于禁,愿为曹家世代赴汤蹈火,感到无比热血,与历史记载于禁投降之前的作为极为符合。

于禁

      后细细品味历史细节,终究还是为离世的于禁感到惋惜。虽然说事实已经是如此,于禁虽然之前对曹操忠心耿耿,但终究是背叛出局,但是本人觉得如果细品,也不是没有他未在那样情况下以投降之姿力保三军将士的可能。

      “各花渐欲迷人眼”,历史给出的曹丕羞辱于禁的原因终究归结于那次背叛,而于禁投降也是事实,无以考究,但是背后的真实原因倒也需要读者慢慢推敲品悟。

回答2: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三国时期魏国武将。关羽败亡后,于禁从荆州获释到了吴国。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孙权遣还于禁回魏,同年去世。

那么于禁到底是不是被曹丕羞辱致死呢?于禁与张辽、乐进、张?、徐晃等人合称为曹操的五子良将,曹操在进攻时常以他们五个为先锋,撤退时又用他们断后。曹操刚占据青州的时候,于禁就下定决心跟着曹操干了。曹操对他也很信任,经常让他单独带兵。

于禁在官渡之战中也有上佳表现,在曹操征讨刘备的时候,以二千兵马守延津拒袁绍,之后又和乐进率五千兵马,攻破袁绍几十个据点,为之后的曹袁对决打下了基础。公元216年,于禁被封为左将军,假节钺。这是个很实用的任命,战时,假节可杀两千石以下官吏,假钺则自主发动战争,无需请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攻樊城,于禁与庞德一起救援曹仁,赶上汉水发大水,于禁的七军损失惨重。当时的情况很危急,曹操都有了要迁都的想法。

幸运的是,吕蒙后来抄了关羽的后路,于禁后来被孙权送回了魏国。这时候曹操已经死了,曹丕表面上对于禁的归来表示欢迎,暗地里却命人将于禁战败乞降等事画于曹操陵的墙壁上,于禁拜谒曹操陵墓时,看到画像,羞愧不已,不久就死了。一代名将就是这样含恨而终!

回答3:

因为他在与关羽的一战中被打败了,为了部下能够活下去,他选择了投降关羽。

回答4:

于禁其人实在让人惋惜。本来治军严明的他深得曹操赞颂,但是却没法守到最后,在樊城之战中失节降羽。后关羽兵败身死又辗转至孙吴并最终送返魏国。
虽然我无法说事到临头我也可以想庞德般坦然赴死。但曹丕其行为确是诛心,对先帝遗臣百般羞辱实在寒心,完全没有人君气量。

回答5:

因为他在战场上失败了,但是为了自己的部下能活下去自己就选择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