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举时代,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
1、乡 试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级考试,生员参加。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2、会 试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皆可应考。
3、殿 试
也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级考试,贡士参加,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因此一般情况下并不会有淘汰的情况。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
扩展资料: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隋炀帝即位后,创立进士科,这才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
唐代科举制度发展完备,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是常设的取士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武则天时,又增设武举。
宋代扩大了进士录取名额,提高了登第士人的待遇。为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糊名、誊录法、并严禁举人夹带、代笔、举烛等行为。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廷试)三个不同层次的考试。与前代题目相比,明代的科举考试,一是考试内容变化。即从四书五经中选取考试题目;二是将八股文确定为考试文体。
到了清代,基本是沿袭明制,至清末,政府开始变革科举制度。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下令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增加考查外国政治制度和技艺的新内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