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散文在中国现代散文中独具特色,究其原因在于其艺术创作与对童真的追求、对佛理与艺术的探求密不可分,其中又以“童心”为最根本之要素。丰子恺屡屡自称“儿童崇拜者”、“老儿童”,因此应从童真之心入手分析其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丰子恺对童真的向往深受佛禅追究本性本心的感染,继而与他作为“现代最象艺术家的艺术家”对艺术“真”的追求相契合,最终形成其散文真淳自然的艺术风格及真即善即美的审美内涵。
丰子恺
的
散文
从内容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类:
①探究人生和
自然的奥秘
,带有玄思的
色彩
。
②描写儿童的
情趣
。
③回忆自己的创作
历程
。
④取材于日常生活
见闻
,反映世态人情。这一类的散文也是
丰子恺散文
创作的主体部分,能够代表其散文创作的基本特色。名篇有《
给我的孩子们
》、《
华瞻的日记
》、《儿女》、《作
父亲
》、《
车厢社会
》等。
艺术特点:
丰子恺的散文只用平常的
字句
,务求明白,不喜欢装修粉饰,
文字
有一种朴讷而又明亮的
味道
,是典型的
随笔
体散文,其《
缘缘堂随笔
》融
童心
和禅趣为一体,既真率自然,又妙趣横生。
抗战前,丰子恺的作品转而接触社会,开始写灾难性的现实,但文字仍然处处浸润着那种疏淡隽逸的调创作子,于细微处发掘宏旨精义,如《
肉腿
》、《半篇莫干山
游记
》。
俗话说,“诗画总相通”,丰子恺先生的随笔与
漫画
在创作实践中是相通的,他自己就曾说,“在得到一个
主题
以后,宜于用文字表达的就写随笔,宜于用形象表达的就作漫画”,这样便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如此也可以贴切地说明丰氏创作的艺术特点。
俞平伯
先生这样评价丰子恺的漫画“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这样的
评语
用在他的散文
小品
上同样合适。那些文字或许只是以一种看来平淡的方式表达一些看来亦平淡的感想,未必字字珠玑,却是句句含情。
丰子恺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
——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