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的集名和当时写作的历史背景有关,含义深刻。
《呐喊》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写于1918——1922年五四运动前后。鲁迅说,他“呐喊”几声,目的在于慰藉那些在斗争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无畏地前进。
《彷徨》写于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阵营分化时期。原来参加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当时鲁迅像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感到孤独和彷徨。书名《彷徨》,表现他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便是题名“彷徨”的由来。他在《彷徨》一书扉页上引用《离骚》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朝花夕拾》是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字面上的意思是:早上凋落的花,下午将其拾起;此处引申的含义是:中年以后回忆青少年时代的往事。
《野草》是1927年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出版的一本散文诗集。鲁迅对蒋介石的叛变和血腥的白色恐怖表示了极大的愤怒,盼望新的革命运动重新起来。他相信:“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终有一天要从火山口喷出来,烧尽地面上一切丑恶的东西。而野草也甘愿被焚烧,去迎接地下火的到来。取名《野草》,歌颂了革命者倔强的斗争和为革命自我牺牲的精神。
《坟》,论文和杂文集。写于1907——1925年。鲁迅所以要出版这些旧文,是因为“有人憎恶着”。同时也作为生活一部分的痕迹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这当然是他的自谦之词。其实,作者不但要埋藏一些东西,而且更要发展一些新的东西。
《二心集》写于1930年左右,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对革命文艺的迫害,对鲁迅更不惜造谣污蔑(说他拿“苏联卢布”),还编《文艺贰臣传》攻击他。鲁迅承认自己不是统治阶级的“忠臣”,并以此自豪,把自己的书名取名《二心集》。
《华盖集》“华盖”是星名。命相家说,和尚交华盖运,是成佛的好运。“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鲁迅在《自嘲》诗中也说:“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鲁迅借此来说明自己收在《华盖集》里的短文,多半是受到重重阻碍,经过艰苦斗争才发表出来的,同时用以表现自己对反动派的愤懑之情。
《且介亭杂文》1934——1936年写的杂文集,共3本。当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的亭子间,是当时被称为“半租界”的地方:“且”者,“租”之左半,“介”者,“界之下半。” 《且介亭》即半租界的亭子间的意思。
《南腔北调集》1932——1933年间的杂文集。当时上海有人对鲁迅进行污蔑和人身攻击,说鲁迅说话口吃,用语南腔北调。鲁迅说:“真的,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不入调,不入流。”也是指他自己说的话,不去迎合反动派,不会讨好那些无聊文人,而是坚持真理,“横眉冷对千夫指”。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收集小说十四篇,写于一九一八—一九二二年间。当时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迅猛发展的时期,他之所以要“呐喊”几声,目的就在于慰寄那些在残酷的斗争中“英勇奔驰的勇士”,使他们“不掸于前驰”,更加无畏地前进。一九三三年三月二日,在小诗《题(呐喊)》中,先生写道:“弄文罹文网,抗世唯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从而表露了作者写此小说时的激愤心情。
《彷徨》是鲁迅先生写的第二本小说集,收十一篇小说,写于一九二四—一九二五年间。这本集子正是“五四”运动的退潮时期写的。“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里发生了很大的分,原来和鲁迅一起参加新文化运动的人们,“有的高升了,有的退隐了,有的前进了。”(鲁迅《自选集自序》。鲁迅感到自己就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的孤独和彷徨,思想上产生了苦闷的情绪。他在写《题(彷徨)》诗中写道:“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就说明了他当时的心情。用这个书名,表现了鲁迅这一时期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他暂时的苦闷、徘徊和彷徨的心情。
鲁迅杂文集名字的含义
《热风》:1925年编定,收入1918年至1924年间创作的杂文41篇。对于集名,鲁迅曾解释说:\"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又大概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为《热风》。\"编集时,鲁迅对当时令人窒息的社会现状感到\"寒冽\",以\"热风\"命名集子,正反映了鲁迅主张深刻批判社会,促醒人们去改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分别于1925年12月和1926年10月编定,收入了1925年、1926年创作的杂文31篇、32篇。旧时迷信说法,将人的运气好坏称为\"交华盖运\"。鲁迅将自己的这本杂文集命名为《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其中的原因他曾做过解释:\"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在那险恶的斗争环境中,鲁迅可谓命运多舛,钉子常碰,真是\"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自嘲》),但他\"偏不遵命\",\"偏不磕头\",诙谐地将自己的杂文集取名《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借此表达对敌人的蔑视和嘲弄。
《坟》:1926年10月编定,收入了1907年至1925年间创作的杂文23篇,鲁迅早期杂文多收其中。为什么取下这样一个看起来很晦气的集名?鲁迅曾在他的文章中解释道:\"过去已经过去,神魂是无法追蹑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坟》收了作者十余年间创作的杂文,说它是\"糟粕\",当然是自谦之词。对那些旧制度的维护者,\"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他面前,使他有时不舒服\",\"得到一点呕吐\",这也许正是鲁迅将自己的早期杂文编辑成集的目的所在,也是《坟》真正的命名意图。
《而已集》:1928年10月编定,收入了1927年创作的杂文29篇,附1926年创作的杂文1篇。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犯下了累累罪行。当时目睹了敌人暴行的鲁迅先生愤然命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泪揩了,血消了/屠伯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的/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后来他就将写于这一年的杂文集命名为《而已集》,把自己\"那些吞吞吐吐、没有胆子直说的话,都载在《而已集》里\",表达了他对国民党叛变革命、屠杀人民的极大愤慨和决心用手中的笔同他们斗争到底的决心。
《三闲集》:1932年4月编定,收1927年至1929年间创作的杂文34篇。《三闲集》的命名脱胎于革命文学阵营内部的文学论争。1928年,就\"革命文学\"问题,鲁迅与创造社展开了论争。创作社成员成仿吾在《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一文中,指责\"鲁迅先生坐在华盖之下正在抄他的小说旧闻\",是\"以趣味为中心\",\"它所暗示着的是一种在小天地里自己骗自己的自足,它所矜持着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针对这种指责,鲁迅反驳道:\"成仿吾以无产阶级之名,指为\’有闲\’,而且\’有闲\’还至于有三个\",是一种\"锻炼周纳法\"。\"编成而名之曰《三闲集》,尚以射仿吾也。
\"
《二心集》:1932年4月编定,收入了1930年至1931年间两年间创作的杂文51篇。1930年5月7日,《民国日报》刊载了署名\"男儿\"的《文坛上的贰臣传》一文,文中描绘了鲁迅既受反动文人的攻击,又受\"左联\"内部宗派主义者指责的处境,恶毒讽刺和攻击鲁迅为\"贰臣\",\"为了卢布\",\"被共产党屈服\"。对此,鲁迅先生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御用文学家给我这徽号,也可见他们的\’文坛\’是有皇帝的。\"不但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男儿\"之类御用文人的幕后主子,还公开宣告\"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鲁迅干脆用\"二心\"作为集名,其反意而用之,表明了自己对反动统治者怀有\"二心\",与他们势不两立而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决心和勇气。
《伪自由书》:1933年7月编定,收1933年1月至5月创作的杂文43篇。本集中的杂文均发表于《申报》副刊《自由谈》。鲁迅尖锐指出:\"《自由谈》并非同人杂志,\’自由\’更当然是一句反话。\"即以鲁迅的文章而论,凡针砭时事,揭露黑暗的,要么被删节,要么被禁止。名集为《伪自由书》,意思是并无言论的自由,这正是对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的有力揭露。
《南腔北调集》:1932年2月编定,收入了1932年至1933年间创作的杂文51篇。当时上海有一署名\"美子\"的文人在《作家素描》一文中攻击鲁迅:\"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而且是\’南腔北调\’。\"对此,鲁迅迎头反击道:\"我不会说绵软的京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调,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表明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鄙薄无聊文人的立场,信手拈来的这个集名,诙谐幽默之中,寄托了对敌人的鄙视,表示了不妥协的态度。
《准风月谈》:1934年10月编定,收1933年6月至11月发表于《申报》副刊《自由谈》上的杂文64篇。从1933年5月开始,国民党加紧了对《自由谈》的控制,审查日严日多,于是,编者\"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少发牢骚\"。但鲁迅仍用各种笔名,在《自由谈》上发表杂文。结集时,鲁迅总结道:\"想以一个题目限制作家,其实是不可能的,\"\"谈风云的人,风月也谈得。\"鲁迅的杂文,借谈\"风月\"之名而行谈\"风云\"之实,正是一篇篇\"不能正如尊意\"的\"风月谈\"。因此,所谓\"准风月\"者,其实是一句反语。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1935年12月编定,两本杂文集分别收了1934年、1935年创作的杂文36篇和48篇。在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运用了\"损形\"的修辞方法,\"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是\"半租界\"之意。鲁迅当时住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以外修筑马路的区域,当时被称为\"半租界\"。\"且\"者,\"租\"之右半;\"介\"者,\"界\"之下半。\"且介亭\"即\"半租界的亭子间\"。他以此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是\"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巢\’杂文\’的笔的刀下的结集\"。
《花边文学》:1936年1月编定,收1934年创作的杂文61篇。报纸的短评,刊出时往往圈以花边,以示重要;\"花边\"也是银元的别名。鲁迅当时发表文章多用笔名,文学青年廖沫沙未知其详,化名\"林默\"发表《论\"花边文学\"》一文,对\"花边\"颇有微词。鲁迅后来说:\"这一个名称,是和我在同一营垒里的青年战友,换掉姓名挂在暗箭上射给我的。\"当然,这里有些误会的成份,鲁迅以\"花边文学\"为集名,亦不无讽刺之意。
就找到这些了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收集小说十四篇,写于一九一八—一九二二年间。当时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迅猛发展的时期,他之所以要“呐喊”几声,目的就在于慰寄那些在残酷的斗争中“英勇奔驰的勇士”,使他们“不掸于前驰”,更加无畏地前进。一九三三年三月二日,在小诗《题(呐喊)》中,先生写道:“弄文罹文网,抗世唯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从而表露了作者写此小说时的激愤心情。
《彷徨》是鲁迅先生写的第二本小说集,收十一篇小说,写于一九二四—一九二五年间。这本集子正是“五四”运动的退潮时期写的。“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里发生了很大的分,原来和鲁迅一起参加新文化运动的人们,“有的高升了,有的退隐了,有的前进了。”(鲁迅《自选集自序》。鲁迅感到自己就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的孤独和彷徨,思想上产生了苦闷的情绪。他在写《题(彷徨)》诗中写道:“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就说明了他当时的心情。用这个书名,表现了鲁迅这一时期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他暂时的苦闷、徘徊和彷徨的心情。
鲁迅高尚的品德
哎呦~~我们老师也要我们找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