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是什么意识?

2025-02-23 15:39:4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公元前2世纪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是从中国出发,横贯亚洲,进而联接非洲、欧洲这条陆路通道的总称,是联结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是一条十分古老的通道,它的开拓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而西汉张骞通西域,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官方性质的中西方交往,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发展、繁荣。

张骞通西域先后有两次。两次通西域既有政治上的目的,也有经济上的需求。当时生活在大漠南北的匈奴人,经常侵袭汉朝边郡地区,掠夺奴隶和物质财富,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全国统一,中央政权稳固,社会经济也有很大发展,于是想与匈奴决战,以解决长期以来的边境威胁;同时,也希望打通一条通往西域的商道,发展经济文化联系。于是,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欲联合大月氏共同打击匈奴。此行未能达到目的。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这次出使十分顺利,张骞的副使分别到达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帕提亚、身毒等国。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丝绸之路。自此以后,丝路虽有不少发展变动,但大体是在张骞所发现的主要交通干线的基础上变更和发展。此次通西域,使汉朝政府掌握了沿丝绸之路的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情况,并与之建立了友好关系,开创了丝路繁荣和畅通的局面。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汉朝政府对它的维护和管理十分重视。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了西域都护,使丝绸之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在西汉末年和王莽“新”政时期,丝绸之路完全中断。公元25年东汉建立以后,在其统治时期,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丝绸之路曾几经中断,史称为丝路的“三通三绝”。123年,丝绸之路第三次复通以后,东汉政府对丝绸之路加强管理:修筑道路、大办屯田、设置邮亭、烽燧等,有力地保证了丝绸之路交通的安全。

到隋唐时期,由于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中西方贸易往来频繁,丝绸之路进入了它历史上最繁荣的阶段。尤其是在唐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即对丝绸之路的贸易,由中原地区政府的支持、维护,而变为由中央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与此同时,隋唐时期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水路交通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中外交往中,水路交通已经达到能与丝路相媲美的地位。但是,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联系的一条陆路通道,仍然存在并发展着。

到南宋和元代初年,丝绸之路在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有所改变。当时,欧、亚许多国家有大量人口经西域进入中原,这时中西方的交往已经不是丝绸之路这一条交通线所能容纳得了。到元末明初,由于航海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和欧洲、西亚许多国家、地区的联系,大部分通过水路。再加上元朝政权的崩溃,西域地区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这使得丝绸之路在中西交通中的地位降低。以后,这条通道虽未中断,但基本处于停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