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是依据什么原理靠箭羽来提高稳定性的?

2025-04-05 13:31:0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最早的弓非常简单,无非是用单片的木材弓身,绑上绳索即成(在产竹的地区,可能还使用竹作为弓身材料),箭也不过是一段削尖的木杆,至多绑上石镞。但是弓的制造和使用原理在历史上始终未变——弓身选用有弹性的材料,能够弯曲变形而不折断,再用坚韧的弦把它牵紧。当用力拉弓弦时,弓身与弓弦改变形状,产生势能。把弦猛然松开,弓身与弓弦复原,这个过程极其短促,于是箭支就快速地向前飞去。老话说得好,简单就是美。利用“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机械学原理和廉价易得的原料,弓箭就能够提供有效的远程打击力量,这使它战胜诸多竞争者,成为古代最成功的射击兵器。就综合性能而论,甚至超过早期的火枪。
弓身只用一种主要材料的,称为单体弓,人类早期弓箭都属于这一类;用相同或相似材料几层叠合或数段拼接而成的弓,称为合成弓或叠片弓,著名的英国长弓就是代表;弓体由若干性质不同的材料构成,最典型的配置是木和动物的肌腱或角搭配。这种弓就非常多,不用举例了。根据中国《考工记》的说法:制造复合弓所需的材料有六:干、角、筋、胶、丝、漆。制造起来非常耗费工时,据民国时代成都长兴弓铺制弓工艺,制成一张良弓,从备材到完成,需要三个整年。
大体上,人类制弓技术的发展,是从单体弓,到合成弓,到复合弓。当然与文明国家隔离的野蛮部落只能是始终使用单体弓了。除此之外在文明地区中始终主要使用单体弓和合成弓的只有欧洲人。早在《荷马史诗》中就有制造和使用角弓的段落(第四卷,潘达罗斯射伤墨奈劳斯的段落,以及下文“弯翘的硬弓”);后来的斯基泰人复合弓又在欧洲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希罗多德的《历史》中也介绍有阿拉伯的复合弓;欧洲国家的对手波斯、印度、帕提亚、萨珊波斯都有复合弓;但欧洲人却始终没有在自己的土地上普及这种武器。其原因也令人费解。可能是欧洲文明国家盔甲的优良,遏制了射击兵器的发展(单体弓比复合弓节省工时和材料);可能欧洲缺乏复合弓所需的角材;也可能欧洲的坚韧木材使得单体弓的性能足以跟复合弓媲美;又或者欧洲的对手大多是些精于骑射的民族,这些民族在马上射箭,必然造成射速降低和射程减少,从而使复合弓对单体弓的优势进一步削弱,从而使欧洲人缺乏改进武器的紧迫感。
在除了欧洲之外的地区,大概是两河流域的人们最先发明了复合弓。据皮特·里费斯的考证,时间是在前三千年代。后来复合弓制作技术就传到了埃及。最早的复合弓实物是在埃及出土的,时间是前23世纪,可惜我已经找不到这种说法的出处了。复合弓继续向外传播,游牧民族高兴的学会了这种弓的制作和使用技术,并把它发扬光大,骑在马上使用复合弓射箭的轻骑兵,简直成了游牧民族的招牌形象。前16世纪左右,复合弓制造技术传到中国,到战国时期,完成了其取代单体弓的历史过程,从此以后中国的弓主要是复合弓。
在使用弓的国家中,有的把弓视为极重要的武器,如中国和印度。中国唐朝的军队,人人带弓。印度吠陀时代军事艺术的代名词就是“弓箭学”。自然的,这些国家弓箭也都制作得非常精良。游牧民族喜爱弓,跟他们强调机动性有关。因为游牧民族的经济基础薄弱,武器不精,加上游牧生活造成的散漫性,他们显然很难在“以堂堂之阵对堂堂之阵”的大会战中战胜农耕民族对手,这样,通过马匹带来的高度机动性和弓箭带来的远程打击力量,就可以在很多场合,回避肉搏战,进行高机动的弓箭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战况有利,游牧民族可以通过射击严重的削弱对手,并给其带来很大的恐惧感;如果战况不利,他们也可以高速退走,不给对手以歼灭自己的机会。在马镫发明之后,弓箭与马匹的配合还提供了另一个好处:如果对手是步兵,为了惧怕骑兵的冲击,他们不得不缩成密集的阵型,这时弓箭射击他们,命中率会很大,若骑射手相互之间距离较大,步弓手很难命中,这就抵消了步弓手的射速和射程优势;而步弓手的数量却难以达到骑射手的水平——因为骑兵具有机动性优势,可以快速集中优势兵力。并且,步兵阵型外围密集的长兵器兵种,必然要多于圈内比较疏散的步弓手。这样无疑对骑射手是有利的。

回答2:

增加了尾部的空气阻力,使箭头在前,箭尾在后
没有箭羽的话,由于空气阻力的缘故,箭会发生晃动,翻滚等

回答3:

简单地说就是空气动力学原理……

回答4:

提高箭尾部的空气阻力来提高稳定性

回答5:

弹性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