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话头」,是在自己心头上提一句问话,如「念佛的是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一个疑问句!所以当我们提话头时,绝对不要动第二念去想,而是当下、直接去体会它本身所带起的那份疑问的感觉。那种没有办法解答、不知道答案的「疑问」,就是「疑情」。疑问的感觉保持住以后,我们会迫切的想要知道答案,这时在疑情之上,要提摄一种要去看透、追究的觉知照了的力量(近似于永嘉禅法「看」的感觉、「惺惺」的作用),是一种没有妄念下的觉知力。这股觉照力,因为疑情的推动,一直冲向心源深处去追究答案,这就是「参」。所以参话头的巧妙,完全表现在疑情使觉照力向心源推动的作用上。
狗无佛性?
禅门中有名的赵州和尚,当人问他:「狗子有没有佛性?」他说:「无。」我们都知道,佛说:「众生皆有佛性」,狗也是众生,当然也有佛性!蚂蚁、蚯蚓都有佛性,连鬼神也有佛性,狗当然也有佛性!可是为什么赵州说狗没有佛性呢?这不是违背佛陀的教法了吗?
所以当我们问:赵州为什么说「无?」的时候,念头就停在这「无~~?」上产生疑问──「为什么无?」可是心不准动念,连个「为什么」都不要,只是「无?」;甚至连「无」字也不要,就只有疑。能够一直疑下去,那就是「参」。
功夫上路以后,只要「无?」的念头一提起来,一切念头就被扫荡尽净,只有「无?」的疑情停在那里,再进一步,就只有疑,一提就是疑惑的感觉,整个身心就在疑情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