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阅读答案

2024-11-14 12:32:2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来的?

分析:本文中心论点是: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它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而提出来的。

2.本文中心论点是怎样一步步得到论证的?

分析:本文一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后,就在第2段阐明发生错误的原因,再在3、4段进一步阐明该如何对待错误的问题;第3段主要阐明错误并不可怕,第4段进一步证明“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最后1段联系当前我国改革实际,强调指出:“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本文就是这样一步步论证了中心论点的。

3.本文题目如不加引号,好不好?为什么?

分析:不好。因为这句话是引用的名言,而非作者首创;另外,题目中出现引号也有暗示本文引用名言作论据的写法特点的作用。

4.如果将本文第1段中“特别是热心改革、勇于创新的人们”这些文字删去,有什么不妥之处?

分析:不妥之处在于:这些文字,为本文最后一段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的论断事先作了准备,这就使得首尾照应,前后连贯。如删去这些文字,就起不了这样的作用。

5.“人们的知识、能力以至发明创造,……”这句中“以至”一词可改换为“或者”、“和”等词行么?为什么?

分析:不能改换。因为:如果换为“或者”,那么“知识”、“能力”、“发明创造”这三者成了选择关系;如果换为“和”,这三者就成了并列关系,而原文这三者实际上是递进关系,所以用“以至”就很恰当。

6.“倘若你想把一切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你也必将永远被关在真理的门外;倘若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如果将“一切”、“都”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分析:不好。理由有二:“一切”、“都”是与本分句中的“永远”一词相呼应的,如果删去了,这个论述就不严密,也不一定正确。另外,从上下两个分句来看,“一切”、“都”与下一分句中的“任何”是对应的。如果删去了,则前后句式不对称,读起来也不和谐顺口。

7.“当然,这绝不是说不要努力去防止和减少错误,……。”句中“当然”可否换为“然

而”?“绝”可否换为“并”?为什么?

-
分析:“当然”不可换为“然而”。因为:“当然”只表示轻微的转折,还有“不言自明,理所当然”的意思,而“然而”只表示实实在在的语义转折。联系上下文看,这儿应只是语义轻转,且有“不言自明”的意思,所以不能用“然而”,而要用“当然”为好。“绝”也不能换为“并”,“绝”的语义比“并”更肯定更不容置疑,用在这儿,既强调了自己的正确看法,又“堵”死了错误的联想。

8.本文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是不是说犯错误越多越好?

分析:本文用引证和例证的方法,论证了“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的中心论点。写作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人们在从事各项活动的时候,难免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会遭受大大小小的失败。有了错误和失败,我们不必畏惧,不必害怕,应该“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出正确的路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就会“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最终一事无成。本文作者并不是提倡犯错误,并不是说错误越多越好,并不是说对错误可以持满不在乎的态度,相反的,作者说要“努力防止和减少错误”,就是说应尽量避免错误的出现,要尽量少走弯路,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但是,万一出了错误,万一遇到失败,也不必惊慌失措,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9.本文的结尾部分与开头部分是否重复?

分析: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这是一般性概括,而结尾是深化中心论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它是结合现实,针对问题,经过了有力的论证之后所得出的结论。这正是文章要解决的问题。这使中心更具体,更深入,更明确。同时也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10.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论点鲜明,切中时弊,发人深思。

开始便引怀特黑德的名言提出全文中心论点。作者提出的论点是有的放矢的。尽管我们的古人早已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的话,但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往往忘记古训,把错误看作是绝对的坏事。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年代,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错综复杂的事实,有的人生怕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因而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有的人因为改革中出了错误就偃旗息鼓,悲观泄气;有的人更用改革中出现的错误来否定改革。诸如此类的“畏惧错误”的种种表现,形成了一股错误思潮,起了束缚人们思想、阻挠改革健康进行的恶劣作用。作者提出的论点,正是对上述错误思潮的否定,正是为了扫清改革道路的思想障碍。

(2)论证层层深入,富有辩证法。

文章的第2至4自然段是全文的核心部分。第2自然段通过对客观原因(客观事物的本质并不显露在外;有时还以“假象”出现)和主观原因(人们认识能力、水平、经验的限制)的全面分析,得出了“错误往往在所难免”的结论。这一段也说明了错误与真理、失败与成功都是互相对立的。第3自然段又从失败、错误与成功、真理之间相互统一的角度加以论述。先以“黑夜同黎明”“睡梦同清醒”的生动比喻,指出“失败与成功”“错误与真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是对立的统一。相互联系的另一方面,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对立的双方会向对方转化。“一个人从错误的‘梦’中醒来,就会以新的智慧和力量奔向真理。”这里说的从“梦”中醒来,是从失败、错误转化为成功、真理的必要条件。所谓“醒”,就是在失败、错误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能真正认清失败、错误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能通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找到继续前进的道路;否则,失败永远是失败,错误永远是错误。文章先后引用黑格尔与戴维的话,使这一段对失败、错误与成功、真理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就显得更有说服力。正因为错误、失败与真理、成功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所以不仅不必畏惧错误,而且如果畏惧错误的话,就等于把自己关在真理的大门之外。第4自然段开头两句从正(要有发现、创造就不应畏惧错误)反(把错误关在门外,你也将永远被关在真理门外)两个方面强调了中心论点的正确,也是对前两段理论分析的小结。在说理之后,又用“摆事实的方法论述中心论点。先后列举了法拉第与欧立希不怕无数次失败而后取得科学成就的事实,还引用了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朗克谈的在科学研究中的深切感受。最后,先消除一些人对论点可能产生的几种误解(不去努力防止、减少错误,对错误持满不在乎的态度),而后还是归纳到“这也怕那也怕是成就不了事业的”这方面来,使读者更全面准确地把握住中心论点。

(3)联系改革实际,深化中心论点。

如果文章只写到第4自然段,理论性是很强,但现实意义将大大削弱。而事实上作者的议论始终是针对当前改革的实际的。第1自然段作者便指出:“它(指题目,即中心论点)给人们——特别是热心改革、勇于创新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已经点明写文目的。文章最后一段,呼应开头,运用前面阐述的理论,对正在进行的改革实践作了简要的分析。先从改革“是破旧创新,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这一特点出发,推出“难免出现缺陷和错误”这一结论。此处紧扣第2自然段的理论分析。接着进一步指出两个“不应当”(不应当出了点错就偃旗息鼓,更不应当有了错误就否定改革),这是扣住第3自然段的理论分析推出的结论。最后才说明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正确态度: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到正确的道路。从而推出“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这一比题目含义更具体,更具时代特点的结论。这个结论与全文中。已论点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全文中心论点属于一般的规律,不仅适用于改革方面,还适用于科学研究、革命斗争等等方面;而最后一段的结论是专对改革方面而言的,是一般规律的具体运用,是中心论点从一般规律到个别具体事物的深化。由此可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展开议论,并在联系改革实践的论述中深化了论点,是本文进行议论的又一显著特点。

另外,引用名言证明观点(引证法)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第一种,直接转摘,冠上冒号引号,一字不漏地引用。如,戴维在谈到自己获得成功时,就说过:“我的那些最主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做出的。”第二种,直接转摘,冠上冒号引号,但为了避免引文过长或引文中某些话与本题无关,于是用省略号删去。如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获取诺贝尔奖金时深有感受地说:“回顾……最后通向发现(量子论)的漫长曲折的道路,我对歌德的话记忆犹新。他说,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可能不犯错误。”引文中的“(量子论)”是转引者补充的,目的是让读者容易理解引文。第三种,截取名言的一部分,夹在作者的句子里,可使语句更精练。如黑格尔曾很有见地地指出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第四种,是名言,但不属原文,则不能用引号,只能用冒号或远号提示。在写作时,遇到记忆模糊,手头又无资料可查,便可采用这种方法表达。如鲁迅曾说过,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连累。这话显然与鲁迅原话有出入,但基本意思不错,引用时不加引号便可。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议论文《“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篇议论文,要有的放矢,切合实际需要,要从现实需要出发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的议论文才有价值,才有意义,才算得上是篇好文章。

本文就是这样的一篇好议论文。它短小精悍,内容丰富,论证有力,富于启发性。本文发表在1984年11月19日《光明日报》上。当时我国的情况是这样的:我国的改革,先是在农村进行,经过三年,取得显著成效,农村面貌一新,广大农民生活有了改善。从1984年10月以后,我国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它包括工业、商业、服务业,还包括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198410.6),“城市改革比农村改革更复杂,而且有风险”,“小错误、中错误总是难免的”,要“避免犯大的错误”。(1985.4.5)这篇文章就是在我国改革重点开始转移到城市这个时候写的。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它提出了什么问题,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二)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现在我提出几个思考题,同学们认真阅读文章,把文章理解好,考虑这几个题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针对什么问题而写?文中哪些地方明确说到这点?

思考题二:本文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文结构分为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思考题三:本文用什么作论据?

(三)学生各自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着重考虑思考题一、二的回答。

(四)学生朗读课文,叫一、二名学生分别朗读。注意句中停顿、字音。

(五)解决思考题一及题二的后二问。

提问一:本文针对什么问题而写?文中哪些地方明确说到这点?

讲解:本文是针对错误地看待改革中出现缺陷和错误这个问题以扫除改革征途上的思想障碍而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