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镇历史上是粮棉之乡,1985年,粮经作物比例为2.3:7.7。后来果树面积增加,粮食面积大幅度减少,1990年,粮经作物比例为1.4:8.6。1993年后,蔬菜面积迅速扩大,粮经作物比例为1:9。2000年,全镇种小麦29100亩,单产323公斤,播种玉米17595亩,平均单产达到了413公斤。种大豆9780亩,平均单产达到了202公斤以上。棉花1985年种植2480亩,平均单产33.6公斤。2000年种植1900亩,平均单产皮棉36公斤。
大营镇丘陵区是优质苹果生产基地。1985年,寺古洼、兀家洼、峪里及五原村发展苹果3680亩,建立了寺古洼、兀家洼千亩优质富士和千亩优质花冠生产基地。全镇果树面积达到10117亩,果品总产量达121.5万斤。1996年,大营镇寺古洼优质富士苹果曾出口新西兰,销往英国超级市场,开创了全镇苹果出口创汇的的先例。镇组建了果品总公司和苹果生产协会,组织镇村干部外出考察市场,先后在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建立直销门店10余个,发展销售大户100户,经纪人300余人。2000年全镇苹果面积已达到1.56万亩,品种以红富士、花冠等为主,拥有大型机械冷库5个,库容量500万公斤。窑洞简易贮藏库500个,储量2000万公斤。在国内远销五省三十多个地区。
蔬菜是大营镇的支柱产业,在八十年代以前面积仅2000余亩,种植以露地菜为主。八十年代种植在4000亩左右。九十年代以来发展反季节菜,1995年全镇蔬菜面积已达到9600亩。从1996起,全镇开始了高效日光温室大棚建设。1998年全镇建成寿光式高效日光温室大棚1875座,面积达1100亩,蔬菜总产量达3000万公斤,产值达2400万元。2000年全镇蔬菜面积已发展到14450亩,其中保护地面积1493亩,建高效日光温室2425座,蔬菜总产量达5767万公斤,产值达5852万元。
畜牧业是又一个支柱产业。1986年,畜牧业改变零星养殖,向专业户规模养殖方向发展。镇政府积极实施“百、千、万”工程。即当年发展百头猪场10个,千只鸡场32个,万只鸡场2个,养殖专业村876个。1998年引进小尾寒羊及波尔山羊优良品种。2000年,全镇百头养猪场20个,千只养鸡场122个,万只鸡场3个。蛋鸡存栏118300只,猪存栏6346头,山绵羊饲养达4725只,养奶牛50多头,兔840只。狐狸、鸵鸟、蝎子、蛇、七彩山鸡等珍惜动物均有养殖。
以养殖、苹果、蔬菜、食用菌生产为龙头的企业有:城村肉牛育肥场,每年出口活牛500余头,销到香港、东南亚一带,利润达17.5万元;黄河种鸡场,饲养父母代种鸡10000套,年供种雏鸡80万羽,销售网点覆盖三省十一个市县;三门峡红日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年生产菌种10万瓶,培植香菇10万袋,是“三门峡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强”之一。
乡镇企业在大营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1986年,大营镇实行了镇、村、组、户四级办企业。乡镇企业深入到工业、农业、建筑建材、交通运输、饮食服务业。全镇乡镇企业总数970个,其中集体企业21个,个体企业899个。进入九十年代,大营镇积极创建209、310国道经济走廊和大营、温塘工贸小区,建厂办店,发展第三产业;围绕三门峡火电厂和陕县电厂发展运输业;围绕新县城发展建筑、建材服务业。随着市场需要,新上一批具有规模、科技含量高的骨干企业。如:温塘华源钡盐厂、温塘化工厂、华源乳品厂、三门峡飞龙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2000年,全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总数达到1130个,工业企业22个,企业总产值39563万元,利润934万元,上缴税金228万元。被三门峡市委、市政府评为“乡镇企业先进乡镇”。1997年大营镇被三门峡市委、市政府评为“综合经济实力十八强(乡)镇”、“乡镇企业先进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