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的典型代表。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而进行的改革。由此可以进一步理解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可以采用下列图示,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来理解其作用,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
2.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可以结合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和使用,生产技术和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于是私田和封建生产方式出现,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战国时期各国积极变法改革,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三、学法指导
1.亲历体验学习法:投影展示《北京人的石器》、《半坡人的石器》、《河姆渡人的骨耜》、《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等图片,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项生产工具来耕种土地,模拟使用某种工具的情景,体验各种工具的优劣,从而得出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是我国生产工具的巨大变革,它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得出: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2.读图识图学习法:学会从历史图片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本课中《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图、《都江堰示意图》、《李冰》图、《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等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观察《都江堰示意图》,可以得出的有效信息有:都江堰是一座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一片沃野。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再如利用《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可以更加明确地理解变法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受到阻力,而商鞅的决心和才能及秦孝公的支持必将会使商鞅变法获得成功。
3.表格展示学习法:通过表格的形式,将商鞅变法的内容对不同阶层及国家带来的影响列举出来,可以进一步加深掌握和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点:
内容
不利于的阶层
有利于的阶层
总体作用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奴隶主阶级;
懒惰的人;
弃农经商的人
封建地主阶级;
勤劳的农民
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没有军功的旧贵族
打仗有功的人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旧贵族
有利于国君加强中央集权
4.表演历史剧:通过搜集整理与商鞅变法相关的资料,结合《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及教材中的文字介绍,将有兴趣参与的学生分成三组:改革派、守旧派和国君,整理和把握角色心理、语言,各组派4—5名代表上台表演一幕历史剧《商鞅变法》。通过表演可以帮学生进一步理解商鞅变法的目的及商鞅为变法而进行的斗争,从而体会到商鞅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应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评价他们的历史功过。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辩论,学会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既要看到其对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又要看到其缺点和不足。
四、中考命题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时代,通过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的出现及商鞅变法的实行来展示这一时期的“变化”,突出反映了变化的实质是导致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处于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时期,都江堰的修筑、商鞅变法等是此时期的重要内容,在各地中考中常有所体现,一般以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的形式来考查。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8年,湖北宜昌市)四川汶川大地震对岷江流域影响巨大。位于岷江中游的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白渠 D.大运河
解析:此题与2008年我国四川汶川大地震这个国人关注点相联系。重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比较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重要信息“岷江中游”。
答案:A
2. (2008年,成都市)写出以下著名文物遗产的名称和出土地点。
右图名称 出土地点
解析:此题着重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图中没有鲜明的历史信息,但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石像是出土的历史文物,由此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判断出这是在四川都江堰出土的李冰石像。提醒同学们在学习时一定要注意教材当中重要的人物图像。
答案:李冰,都江堰。
六、同步检测
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
A.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兴修
C.青铜农具的使用 D.铁制农具的推广
2.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修建于西周时期 ②由李冰主持建造
③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④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秦国在战国后期最为富强的主要原因是( )
A.重视兴修水利 B.实行商鞅变法
C.牛耕得到推广 D.使用铁制农具
4. 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长期沿用,“县”这一行政机构最早出现于( )
A.周武王灭商后 B.商鞅变法时期
C.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 D.尧、舜、禹时期
5.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开始于( )
A.夏朝建立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建立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权,按军功的大小重新规定官爵的等级和待遇。下级士兵在战争中勇敢杀敌的,也可以得到官爵。
材料二 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凡是劳动好,生产粮食和织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赋税。
材料三 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其家属罚作奴婢。
材料四 全国设31个县,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同时进行户口编制。
请回答:
(1)这些变法开始于哪一年?是由谁主持实施的?
(2)改革前后,国家的统治阶级和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3)这次变法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并谈谈你对变法或改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 2.D 3.B 4.B 5.C
6.(1)公元前356年,商鞅。
(2)改革前,国家的统治阶级是奴隶主阶级,土地公有;改革后,国家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土地私有。
(3)作用: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认识: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受到阻力;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坚持改革,才会有光明前途;改革必须重视法治等。
作者简介:付桂花,山东高密市育才实验中学教师,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主编或参编过《初中历史基础训练》《一课三练》《中考金四导·初中历史总复习》等多种教学资料,在《中学生导报》《历史教学问题》《中国教师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先后获得过潍坊市教学能手、高密市骨干系列教学能手、高密市五四先进青年等多项荣誉。
秦国在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山东齐、楚、燕、赵、魏、韩这六个大国。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比山东各国晚了很久。如鲁国 “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人殉的恶习。次年又迁都栎阳。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这种社会变革、变法运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①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产出租,这样出现了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 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相继掀起了变法运动。 ③各国争霸的需要。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各国竞相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 ④为了增强秦国实力,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于是商鞅被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