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书法是文字书写成熟之后,才产生的一门艺术。这是历史择优而取慢慢积淀所产生的结果。书法,即使是二王之前的,商周时期甲骨文,金文,也同样是这种模式。那时候也会临帖,只是没有现成的碑帖,而是亲眼所见之物,感觉好,之后模仿汲取其优点。
再者,临帖只是基础,让你对用笔之类的基本功用深切的体会和能够掌握它。真正想有所成就,要有很高的人生经历,境界,思想,对世界的认知及其方式都会影响到自我风格的最后形成。最后,一笔好字是你精彩人生的一个体现,是你境界思想的一个抒发,人终究会死去,好字会留下来,写的人为后人铭记。这就是所谓的人以字传,字以人传。
书法是门纯粹的艺术,黑白两色朴实无华,艺术价值都体现在构图和线条上面,没有了色彩的纷繁,书法艺术对于线条和构图的要求变的更为苛刻。
对于学习书法的人而言,从基础开始打磨自己的线条,培养良好的用笔习惯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对经得起时间洗练的众多碑帖进行深入的学习。因为刚入门,眼光尚浅,做不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习名家名帖成为最佳的学习手段。
等到体会越深,手法眼光都提高了,你就会发现原来察觉不到的差异,分辨出美和丑的不同。
就和鉴别古董一样,刚入行,看赝品以为挺好以为是真的,到成熟了,远远一眼就能看出真伪。而眼力的培养只能是多看真东西得来的。书法学习的正统路子和这是一个道理。
等到你深入的理会了书法的精髓,你或许就可以发现米字颜字和王字的高下,后人学米芾不是因为米芾学王学的像,而是因为米王一路,先米后王利于学习。初阶自学王字,很容易学歪。
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是先多读点书,在商朝发现的甲骨卜辞中就有临摹的痕迹,确切的说是授受关系的形成,王羲之之前的书家很多,文字不是在晋朝出现的,王羲之只是确立了标准的行书,况且王羲之也是有老师的,人们所说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这是唐以后的事情,还有,文字的表情达意,本来就是一个符号大家约定俗成的问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有,二王对书法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个历史已经决定了,现在的书法体系,尤其是帖学的体系,都是古人根据二王的书法建立起来的,看问题要追根朔源,仁兄还是多读点书,要跟你解释这个问题是再是太麻烦,先去查阅一下中国书法史,我估计你涉猎一下就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了。有问题 球球 165740329
(绝对手打)是这样,过去的书法,是个发展的过程,是时刻在进步的,古人写帖,都是临前人之帖,临亲友之帖,互相交流,然后再有所悟,衍化出自己的体法来。每个人的悟道和审美略有差异,所以有的体法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称之为好。而楼主想追溯到源头,最开始是怎么回事,这就好比人类是怎么起源,一定是从最简单最基本的开始,渐渐地摸仿变化,将优点积攒的越来越多,才能到达鼎盛…而这是否可以超越,答案是肯定的,只是现代社会节奏很快,人们要做的事情很多,加之书法者颇多,不能打成共识或使他们屈尊于别人,所以…高人自然有,只是无法站出来
中国书法艺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由实用再发展成艺术的。因此古人也是在自己在实用性的基础上而进行创新的。进程相当慢,几乎是用好多代人艰辛努力才踏上正式的书法之路的。如果仅凭自己对书法的一点灵感重新改革,恐怕你是不可能完成的。至于现代人书法为什么不能超过古人,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与古人是天攘之别,从王羲之的作品中,看到的已不仅是字形,而更多的是自己情感与书法的结合,我们是很难做到的。这是我学书法两年来的一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