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赵瑕 《江楼感怀》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宋·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唐·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宋代女词人李易安(李清照)的《声声慢》、《凤凰台上忆吹萧》以及两阕《如梦令》堪称经典。
花满楼,人消瘦
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大概是这样的:书生崔护,去长安应试,未中。一天,他喝了几杯酒之后,到城南郊外散心,见到一户花木丛萃而门户紧闭的人家,便上前叩门。半晌,只听一位少女从门缝里问话,他对以姓名,并向她讨茶解渴,那少女转身取来茶水,便倚在门前桃树下。崔护一边饮茶,一边就寻找话题,想和她攀谈几句,那少女虽没有答话,然“目注者久之”。崔护饮茶之后,便起身告辞,那少女“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眄而归”。时隔一年,崔护情不可抑,又于这一天去寻访,只见大门紧锁,空无一人,崔护便在门上题了这首诗,怏怏而去。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
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串其间,由于画面与画面、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的对比、映衬,便巧妙地显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跌宕的变化,诸如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
有情人终成眷属。据《本事诗》记载,原来那一天少女和她的老父亲出门去了,当他们回到家门,那少女一见门上的题诗,便一病不起。而崔护也由于心中惦念不安又来寻访,少女在昏厥之中听到崔护的哭喊,又苏醒了,终于成了美满的夫妻。这个故事曲折动人,很有一些传奇色彩,所以欧阳予倩先生曾就这个故事写了一出京剧《人面桃花》。而《题都城南庄》这首诗也是颇有特色的,它不仅使这个故事大为生色,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也是广为流传的,而且在以后的诗词中也累见其痕迹。比如:“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晏几道《御街行》)再如:“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袁去华《瑞鹤仙》)从这些作品也可以看出它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本事诗》:刘尚书(禹锡)自屯田员外左迁朗州司马,凡十年始征还。方春,作《赠看花诸君子》,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其诗一出,传于都下,有素嫉其名者,白于执政,又诬其有怨愤。……不数日,出为连州刺史。其自叙云:“贞元二十年春,余为屯田员外时,此观未有花。是岁……贬朗州司马。居十年,诏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盛如红霞,遂有前篇,以记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四年,始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时太和二年三月也。”诗曰:“百面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洛阳人。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同年改元永贞)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革新政治,史称“永贞革新”。王叔文引用刘禹锡、柳宗元等年轻进士,擢刘为屯田员外郎,柳为礼部员外郎。不久,顺宗病将死,太子监国,又即位,为宪宗。王叔文等因推行新政得罪旧势力,又曾反对太子监国,故或赐死,或远贬。刘、柳等八人皆为远州司马,时号“八司马”。至元和十年(815年)外贬十年的刘、柳等人才获准返京待命。刘禹锡是“八司马”中最强顽不驯,借赋玄都观(在长安崇业坊)桃花,发泄十年远窜的不满。诗中说“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其意并不在感叹与长安睽违十年变化之大,而在于我"刘郎"不在长安!其中有怨愤、有轻蔑,尤其是不认罪。刘禹锡的态度因此诗再度引起当年对“永贞革新”持反对意见的旧党的警惕,刘禹锡、柳宗元等再贬远州刺史,直到十四年后,即文宗大和元年(827年)刘禹锡才得以返回长安任主客郎中。其时刘禹锡已五十六岁,而柳宗元则去世多年了!倔强的刘禹锡重游玄都观,重提旧事,再赋玄都观桃花(虽然玄都观已没有桃花了):“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时过境迁,“永贞革新”派已被政坛淡忘,当年的旧势力人物,也多已去世,惟有顽强活下来的刘禹锡有资格说这一何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