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2025-04-23 17:04:2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雨巷》中主要的两个意象分别是雨巷和丁香。

1、雨巷,是一种基础,提供了一种环境。

诗中悠长、悠长的雨巷没有尽头,给人迷茫、潮湿、凄冷之感。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写照。

“雨巷”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抒情,“情由境生”。

2、丁香,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扩展资料:

《雨巷》写作背景: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

那时诗人戴望舒时年22岁,是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可生活贫乏,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

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