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冰块降温
低碳环保古代没有电冰箱,古人就用冰窖来贮存冰块。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最早的冰窖出现在周代。当然,这种奢侈豪华的“电冰箱”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无法享受的。
2、避暑“凉屋”
唐朝的宫廷就建有专门用于夏天避暑的凉殿,在凉殿中央安装机械传
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原理,用扇轮转摇,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后来发展到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
气,以达到消暑目的。到了宋代,除了皇宫之内,高官显贵们也纷纷建立起私家避暑“凉屋”,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
卉,在享受清凉的同时,更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至明朝,这种避暑建筑从宫廷走向民间。明朝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就曾精彩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不难看出,明代的“凉屋”在巧妙利用地理优势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3、避暑食品、凉茶
明清两朝,伏日最盛行吃莲子汤避暑。据《帝京岁时记胜》载:“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干用。”清朝苏州人过三伏天则喜欢吃凉粉等清热爽口的食物,吃西瓜,酸梅汤也是人们常用的避暑方式。
4、瓷枕:一枕清凉入梦来
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王国”,古人除了会用瓷器做碗、做花瓶外,还发明了瓷枕。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冰冰凉凉的,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觉来当然凉快。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恐怕就是古人对瓷枕的热情讴歌。
5、竹夫人
竹夫人是用竹子或竹篾做成的,通常有两种制作方法,一是截取整段竹,长不超过1米,中空,四周编有网眼以通风散热,常置备于眠床之上;另一种是编青竹为竹筒,中空,上留多孔,搁臂憩膝,用以取凉。这种低级的“空调器”在热浪灼人的夏季贴近人们的消夏生活,为人们所喜爱。 名著《红楼梦》中有一谜语(对于其是否原作及其作者存在争议,多认为是宝钗):“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虽浓不到冬 。”这个谜语是打一物件——“竹夫人” 。
6、避暑行宫
7、人工电风扇
普通人宫女太监估摸着就是打地铺,或者在屋外睡——小时候在农村,没有空调电风扇,晚上在屋外搭床支蚊帐睡,不热,就是太吵
保暖估计是烤火盆(卖炭翁),修地龙,穿皮衣,带手炉,少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