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网文的「野生翻译」

2025-02-24 02:24:4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其实我个人不太喜欢“野生翻译”这个词,在网文翻译社区里,大家更习惯称呼他们为-Fan Translators。 顾名思义,所谓的Fan transaltors, 就是一群以兴趣为基导向的独立翻译群体。这部分群体并非网文翻译社区独有的,无论是活跃多年的游戏汉化小组,影视剧字幕组,甚至动漫翻译组其实都属于Fan Translators的群体。不得不说,Fan translators为网文在海外的推广和拓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没有Fan transaltors们所付出的努力,整个海外的网文翻译社区就不会有今天的规模。

无论是对于中文网络小说来说,还是对于各个语种的翻译内容来说,内容生产永远都是整个产业链的最上游;同时也是最重要、以及最需要付出耐心和努力的产业节点。而对于一个产业或者说市场的蛮荒期来说,也只有以兴趣为导向的“粉丝”们,才能在不可期的财务回报下,坚持兴趣和初心,提供最优质的内容创作。这点无论是对于中国网文市场来说,还是对于国际网文行业来说都是一样的。
其实从去年年末开始,网文翻译文在海外走红的消息就已经在国内的各大社区中所有流传。但是绝大多数参与讨论的吃瓜群众,对这个垂直社区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的翻译内容生产的流程迭代也不甚了解。借着这个回复,也顺便和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
在正式介绍之前,先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基础概念,就是翻译语言的目标语言的不同,会对翻译的选择上造成巨大的差异化,尤其是对于网文翻译来说。举个栗子,对于小说类的文学翻译来说,中译英最好的翻译选择,一定是英文为母语的翻译。反之,如果是英译中,则最好用精通英文的中文母语翻译。
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对于任意一门语言来说,“读的懂”和”写的好”对于语言掌握能力的要求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级别。尤其对于文学类的翻译来说,最重要的不仅仅是传词达意,更重要的是让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在不丢失原文含义的情况下,享受整个阅读过程。这就需要翻译拥有非常强的目标语言写作能力,从而使翻译内容从Readable 达到 Enjoyable的进化。
在这个基础下,大家就不难发现,其实相比国内的专业翻译来说,Fan Translators恰恰好就是最适合的译者。当然,并不是说国内的专业翻译不能胜任,但是从行业发展的早期来说,Fan Translators刚好就是The Best Choice, 兼具了能力和兴趣, yo, peace and love :P
在上面这个大前提之下,我们再来看一下整个翻译流程。一般Fan translator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来独自翻译。一般一个比较新的翻译,翻译一章3000字的原文大约需要2小时左右,随着经验的增长,原文行文风格的熟悉、以及glossary (词汇表)的更新而逐步提高效率。但是即便如此,翻译在初步翻译结束后,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复,复查其Typos和语法错误等问题。
但是大家都会有一个经验,自己犯的错,是很难通过自己复查来全部修正的。总会有个别的拼写错误或者语法错误会被遗漏。这时,翻译们就开始在读者群体中,引入了所谓的“editors”来帮助翻译对翻译内容进行修订和编辑。这时候的Editors更像所谓的Proofreaders.
除了基础的错误修正以外,正如前文所说,一个语言的写作能力是因人而异的。对于Fan Translators来说,即便绝大部分都是母语翻译,但是部分翻译的英文写作能力也并不足以生产出最高质量的行文。这时,Editor的新职责就慢慢萌芽了 - Rewrite。Rewrite顾名思义,就是帮助翻译将其所翻译的初步内容,进行结构上以及语序上的调整,以期达到更流畅的阅读感。
此时,Editors的职能已经远超出了最开始的Proofreaders。同时,Editors的入门门槛也开始大幅度提高。翻译开始在招募Editors的时候,也开始对Editors进行了相关Editing 能力的审核。至此,一个最小单元的网文翻译组合才有了最基本的雏形 - Translaotr+Editor。
随着Editor角色的建立,网文翻译从单打独斗,进入到了协作的阶段,这就产生了最基础的翻译流程。同时, 因为翻译流程逐步优化,Fan Translators们所产出的翻译内容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与其相应的,读者们的口味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需求可以简单的总结成以下几点:
1. 翻译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2. 翻译速度要求越来越快;
3. 翻译作品的多样性要求越来越多。
需求倒逼供给,所以翻译和编辑们的工作压力随之也越来越大。回到上文所述,翻译流程从独立的翻译工作,逐步进化成为了协作工作。而一旦从独立工作进化到协作工作,就不可避免的会碰到各种协作中会有的问题。
1. 翻译或者编辑由于个人原因,无法保证工作量,协作因此停滞;
2. 翻译和编辑由于性格或者工作习惯等等的不同,导致了合作中的潜在冲突;
3. 由于合作冲突导致的翻译或者编辑人员的变换,导致了后续翻译质量下降等等。
上述总结的都仅仅是一些大家可以预期到的常见的协作问题。但是除了这些问题之外,逐渐产生了更加核心的潜在风险收入;
在以兴趣为支撑的基础下,几个协作协作很难长期坚持免费创作,尤其当读者们的阅读需求大幅度提升的时候。而当第一次翻译由于断更后收到了粉丝读者的打赏后,Fan Translators们的心态就开始慢慢的发生了变化,原来翻译是可以赚钱的!这就促成了整个产业商业化的最早期的萌芽。
当翻译们的工作目标从兴趣转移至商业之后,Fan Transaltors还是Fans么?他们还再“野生”么?显然不。一部分大流量翻译作品的翻译开始发现,原来当接入广告和打赏之后,每个月的收入远高于正常工作,于是他们开始逐步转向了全职翻译。部分有商业头脑的翻译们开始在社区里招兵买马,逐步成立了各式各样的翻译组,然后在翻译组之间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竞争和合作。大浪淘沙,最后形成的前三家翻译组就近乎垄断了整个网文翻译市场。
资源聚合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整个网文翻译社区开始了快速的提升,无论是从翻译的速度、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但随着流量和收入的提升,两座大山逐步出现在了几个大翻译组的面前 - 版权和商业模式。
版权是粉丝翻译和翻译组们的第一道大山。当大家的核心需求从兴趣转向之商业之后,未授权的翻译显然触碰到了法律的边界,是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而唯一的出路,就只有主动联系相关版权持有方,进行更深入的谈判和合作。而合作的前提,正是需要向版权持有人证明海外网文市场有足够强的潜力和盈利能力。
其次,商业模式也是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网文翻译社区会碰到的核心挑战之一。由于网文社区是由兴趣翻译和粉丝支持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社区,所以社区用户对于收费一直都是报以最大的戒心。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整个网文翻译社区都习惯了免费阅读的模式之后,老用户是很难接受新的付费阅读的模式。而如果依托于广告,那整个阅读体验将无法得到保证。若依托于打赏,则整体收入的天花板会比较低, 且收入预期会非常不稳定,最后或许只有头部流量的几部作品可以赚钱,而超过90%的其他作品,或者大量的新书,将没有获得收入的空间。最后会造成整个网文社区的内容断档,从而在整个社区还没有发展起来之前,就结束整个生命周期。
要想解决商业模式的问题,势必需要引入更多新用户,并且让其接受新的付费阅读的商业模式,而这正是现有网文社区中的翻译组们,无法承担的成本,无论是拉新的成本,和版权持有人长期合作的成本,又或者是壮士断腕,更新商业模式的成本。
“野生”的网文社区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当野生翻译不再野生,兴趣社区不再兴趣,网文社区需要的是更加高纬度的整合,以及商业模式的更新迭代。或许这也正是阅文的使命,让全球的网文文化覆盖全球,也让全球的内容创作者,能在我们多样化的商业模式下,在产业链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节点,让整个产业正规化,规模化,健康化。
其实我们集团内部接触到海外网文社区已经快2年时间了,期间我们也进行过各式各样的合作尝试,并且一直以来也坚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和海外网文社区中的合作伙伴进行深度合作。但在这期间,我们也确实发现大量的问题。“粉丝”翻译们虽然从商业诉求上不在“野生”,但是整体的商业意识、商业规范性却无法适应真正商业化的节奏。或许在外部资本未接入的情况下,一切野蛮生长、大浪淘沙,最终也会诞生一个真正具有商业精神的公司来引领海外网文的市场,但是更大的风险可能是让整个海外网文社区无法进入真正良性的迭代发展中,最后要么把整体市场天花板做的过低,更甚至将整个市场带入深渊。
正是基于如此考量,阅文决定真正的参与到海外市场的第一线,从内容生产的源头做起,打通整个产业链。用更加正规有效的商业方式,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就像重新打造起点中文网一样,在海外从头做起,重铸全球化的网文产业。这也正是我们多年前的初心和愿景,让网文文化在全球荡漾。如果说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野生翻译”,那就是让野生不再野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