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碧水清波,荷塘春色,宛若一幅诗意的山水画。微风轻拂,吹散浅浅荷香,水面也袭来阵阵凉意,搅动着清水泛着涟漪,鱼儿在水下嬉戏,当看到碧波荡漾,心想去把玩一番。画中只有景没有人,一定会显得十分单调。这时,一位翩翩少女摇桨而来,前来采摘那阵阵荷香,她随意地在水中行进,哼着曲、唱着歌,和鱼儿一起在荷花中游戏,夕阳悄然来临,水也变成了晚霞的颜色,荷叶在夕阳的映照下,变幻着色彩,似乎在欢迎夕阳的到来。
这一幕,别有一番风味,饮下一杯酒,与夕阳共醉,这样的邂逅让人流连忘返,我只愿在这荷叶中游玩,直到尽兴。只是,似乎美景有意要把我留下来,在我准备离去的时候,忽然发现我已找不到来时的路,我只得急急忙忙地划船,没想到却破坏到了这里的宁静,水滩上的飞鸟被我的声音惊到,争相地飞走了,徒留碧波荡漾,真是有趣极了!
这是李清照十分著名的一首小令,《如梦令》也是李清照最擅长的词牌名之一,短短三十三个字,却给我们展现出了一幅轻松愉悦的采莲图,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妙龄少女惬意的生活状态,感受到了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通读她的这首词,我们不禁去想,我们在十六岁的时候,有没有像她一样,沉醉过大好河山,我们可曾知道,少年时的流光,不需要粉饰,只有纯粹,我们是纯粹的,自然是纯粹的,世界也是纯粹的,朝晖夕阳,春花秋月,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奔跑,迎接属于我们的每一天,去挥霍我们的青春,尚翊翎曾有这样一句诗:不在乎时光地打磨,不在乎青春突然转舵,因为生活有你有我。是啊!曾经我们拥有一个朋友时候就可以不在乎任何事情,可如今,我们身边的朋友太多了,但我们年少时的纯真似乎失掉了。
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 ·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出自李清照之手的如梦令,是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美的享受。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功效一醒觉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神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因而,她急问清算衡宇,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气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