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社会对我们的孩子要求是什么呢?

2024-11-06 00:24:5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基于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观察,我认为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化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三大特征。2045年人类要面临的世界,很可能是一个“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化”三者相互交织的社会。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的智能机器的发展,会对大多数依靠简单智商和经验去完成的行业带来巨大挑战,比如安保、客服、翻译等……00后甚至10后的孩子,他们已经不可能像我们这一代人,去追求安全感,追求物质财富;他们会真正去追求幸福,寻找存在的意义感。未来30年,社会的物质财富会更加丰裕,价值会更加多元,选择会更加多样;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 场上取胜,不得不寄希望于物品或服务的新颖性和创新性。如果30年后的世界,成功的定义不再是“官有多大”、“钱有多少”,而是“人有多趣”的话,未来的孩子行走在物质丰裕的多样化世界里,更需要的是个性化的兴趣专长,以及围绕兴趣做到极致的专注精神。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当一个时代物质生活足够富裕时,人们有会更多时间去追求各种兴趣爱好,拥有志趣专长的人才能深受这个时代的欢迎。畅销书《全新思维》作者丹尼尔•平克说未来有六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还有你需要会玩,需要找到意义感。也许,30年后的未来社会,生活更好的人应该是这样: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儿,会玩儿,而且有点自己的小追求。游戏设计师、旅游体验师、金鱼花纹养成师、艺术品定制师等可能会成为未来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

21世纪的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今后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需在基础教育阶段蕴育。未来社会的人才,除了要秉持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外,还需要有创造力、共情力、娱乐感和意义感,能够把看似不相干的概念、资源整合成新事物的能力,能够设身处地体察他人的情感,懂得为自己与他人寻找喜乐,以及在平凡事务中发掘意义的能力。
这些未来社会所需的新能力培养,需要我们现在的“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来努力。对社会来说,我们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让创新、创造、创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对学校来说,我们要立足于“差异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合适自己发展的教育;对家庭来说,我们要呵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为孩子的兴趣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未来已来,我们需要以未来的心态去拥抱世界,去看待优秀的人才。

回答2: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养成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提高孩子的判断力、人文素养和品德见识,就远比逼孩子做一个读死书、死读书的学霸强。未来的社会又要对我们的下一代有什么样的要求呢?其实即便是在和平的世界里,生存的挑战也无处不在。只不过要想在复杂的社会里安身立命,我们需要的是另一层意义的生存能力。在这个普遍焦虑的时代,大部分父母们都被“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所炙烤,卯足了劲儿想拽着孩子奔跑。可是,很少有人能真正说清,她们究竟想要让孩子抵达哪里。结果就是,跑着跑着,忘了来路,更忘了,让孩子具备生存力,才是教育的第一要则。

回答3:

勇于创造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时代总是不断发展的,等你们长大了,生活将发生巨大变化,科技也会取得巨大进步,需要你们用新理念、新知识、新本领去适应和创造新生活,

把身体锻炼好希望孩子们要有文明精神、野蛮体魄,把身体锻炼好,好的健康身体更重要

计算机思维力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革新正在给IT产业乃至全世界带来大变化,在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需要拥有基本的电脑操作能力才好使学习、工作和生活更有效率和品质,使社会有更多新发展。

外语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国际交流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答4:

作为父母,你总是对孩子说“不”还是说“好”?
没错,前一种父母严格,给孩子立很多规矩,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后一种父母溺爱,总是不忍心拒绝孩子的要求。

这两种做法显然都有问题,因为父母不听孩子的意见,或者总听孩子的,孩子可能会变得要么沉默寡言,要么任性无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理解他真实的诉求。然后按照事先定好的可以遵循的规则,视情况给出合理的回答,并且尽量告诉孩子真实的理由。

一、 学会理解孩子背后真实的需求
父母如何来判断该不该满足孩子现在提的这个要求,其实需要父母有一双慧眼,通过侧面问孩子一些问题,观察他的反应,来判断孩子的真实需求。
有时候孩子的要求看起来是心血来潮,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喜新厌旧,攀比,逃避等。

二、 设定并严格执行一套规矩
父母在和孩子谈判的时候,不妨显示出自己做决定的一些原则。比如玩具什么时候可以买,同样功能的玩具不能超过几个,什么事情是必须做的不能商量,什么事情可以给他一个缓和的时间然后再做……
通过这样一段时间,孩子尽管不能了解所有的规则,也会对父母的原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遇到事情他自己就能判断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应。
而且经过这样的规矩指定,孩子知道爸妈的拒绝和同意也不是凭心情来定,而是有道理的,他会对你的决定更容易接受,孩子也就能养成凡事探索规律,与他人相处讲道理的习惯。

三、 经常告诉孩子,你们有多爱他
很多父母不愿意反驳孩子的各种需求,是因为害怕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爱他。孩子用眼泪做武器的时候,让父母心疼的不要不要的。其实,父母给孩子更多元更有效的爱,才是解决的办法,而不是孩子一哭就满足他。
有的父母是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所以并不知道孩子没有说出来的一些需求,有的父母是不会赔孩子,只知道对孩子的爱就是满足孩子的愿望……

如果父母平时多向孩子真诚的表达爱意,比如:“你爱爸爸妈妈吗?其实,爸爸妈妈更爱你!”如果孩子能在父母的陪伴下全身心投入的玩耍,那么偶尔的要求不能被满足,孩子是不会没有安全感的。

总之,父母要尽量做到每次对待孩子的要求,你的回复都能是有理有据的,这样既能纠正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行为,还能让孩子从小习惯于懂道理和讲道理,能全面的理解一套行为法制,能有逻辑的去思考问题。

回答5:

知识
knowledge

无论教育形式怎么发展、变化,根基依然是知识。但是我们新的教育形式要求在知识之上一定要有所创新,并且去通盘地考虑如何让它适应今天的时代。

因此,我们这里的“知识”主要由以下五个重要组成部分构成。

系统性思维
systems thinking

在过去,学校教育都非常擅长将大问题化为小的子问题,然后让学生们逐个去击破。但今天更重要的是要在小问题当中进行整合,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思维。

我们希望学生能像数学家一样思考,同时他具备历史学家的眼光,这样系统性思维、跨学科思维是非常有意义的,但这也为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今天的教师仅仅做一个科学或者是数学老师已经不够了,他们一定要具备跨学科的素养,要懂得和其他老师进行合作,教师间跨学科合作才可能使学生拥有跨学科的素养。

芬兰两年前开始了一项很勇敢的尝试,它开始真正地设计跨学科的课程。这样的设计并不仅仅体现在学校政策目标当中,实际上他们已经开始设计出具体的项目来落实这些想法。

我们还不知道设计这种项目到底是不是能够成功,但是它至少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尝试。

设计思维
design thinking

今天人们所重视的创新与创造力是不完全相同的。创造力是创新的一个部分和基础,创新要比创造力要大得多。比如说我们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设计思维来使得自己的学习或者是认知形成体系和系统,这个本身也算是一种创新。

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

信息素养也非常重要,它使得学生可以了解到究竟这么多知识和学科当中什么是它的基础,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为自己所用。

全球化素养
global literacy

今天的教育要求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性的视野,要让他们懂得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用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个是全球化素养的一个深刻的内涵。

数字素养
digital literacy

今天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概率性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学生要具备数字素养。

技能
skills

技能也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石,那么技能到底如何运用对我们实际生活产生积极的效果呢?

技能包括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创新、协作、收集数据、沟通等。

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批判性思维就是你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分析同一个问题;协作在今天也被当做一种技能来看待,因为跟别人一起合作去共同解决问题本身就需要高度的技能。

品格
character

除了刚才说的技能之外还有一个软实力方面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就是我们说的品格。品格包括同理心、韧性、专注力和心智觉知、包容、好奇心、伦理道德、勇气、领导力等。

同理心意味着一个学生是否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来体会另外一个人深处的情景。韧性,就是学生在失败以后是否可以继续前行的能力

你想让一个学生变得有创新能力的话,你必须要让他经常去冒一些风险。只要冒风险就会犯错误,犯错误承受失败以后是否能够从原地继续前行,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品格”非常难以捕捉,但是世界上很多成功的学校都是非常注重学生品格培养的。而且我们的一项调查显示:学生的认知技能高低与他们的快乐感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他们的社会情感技能则和他们是否感觉到快乐关联度很高。

但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使得每一个校长、每一个老师真正地在自己的学校课堂当中将相关的理念进行落实呢?这确实是一个难题,我们的PISA国际测试实际上也正在探讨和改革要更加地注重学生的社会情感技能的项目。

元认知
metacognition

最后一点,新教育形式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所谓元认知就是了解自己的能力,比如说要有相关的自我意识,要懂得去自律,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要经常进行相关的自我反思。具体包括自我意识、自律、自我反思、自我适应、终身学习、学习策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