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作者为什么要详细介绍诸葛亮的居住环境和言行

2025-04-05 16:53:5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一、小说刻画人物,无非是使用各种描写,言行是语言和动作描写,居住环境是场境描写,这都是为了塑造人物而有意使用,有意来大书特书的内容.
二、一个人的言行、起居、亲朋好友的烘托作用,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理想和旨趣,证明孔明的确是一个经天纬地、智谋超群,而又夙兴夜叹、心怀天下但不遇明主、决不下山的智谋家和热情的社会家,他之所以留在山中务农,恰恰不是逃避现实,不是清高自许,而是激切地在等待着一个时机,随时准备下山,为国为民出力。

 “一顾茅庐”未能遇上,却遇上崔州平。崔州平认为:天下正值由治入乱,“欲使孔明斡旋天下,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刘备觉得自己负有“匡扶汉室”的重任,他不为人言所感,必欲觅得贤才,以求安邦定国之策。
“二顾茅庐”,虽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刘备却顶风冒雪再去寻访,不料,这次遇到的是石广元、孟公威二位隐士和诸葛亮的弟弟、岳丈,仍没有见到诸葛亮。
到了第二年新春,刘备决心选择吉期,斋戒三日,熏沐更衣,第三次走访卧龙。通过三顾茅庐作品突出地表现了刘备谦恭大度、礼贤下士的君王风度。
这一描写,反映了作者罗贯中的愿望。他希望统治者重视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因此,整个作品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定三分隆中决策”充分表现了诸葛亮对于当时政治形势的深刻了解和对未来发展的正确预见。他根据客观情况,提出争取荆、益二地,利用魏、吴矛盾,造成鼎足之势,然后再谋图中原,进而实现统一的方针。这就决定了诸葛亮出山后的政治格局。诸葛亮在刘备“三顾”的感召下,终于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共图霸业。
“三顾茅庐”里的诸葛亮,是作者罗贯中所仰慕和歌颂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熔铸着作者的理想与抱负。罗贯中多么期望能有一个像刘备那样的明主,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补缀乾坤。因此,整个作品洋溢着浓厚的感情色彩。

回答2:

一、小说刻画人物,无非是使用各种描写,言行是语言和动作描写,居住环境是场境描写,这都是为了塑造人物而有意使用,有意来大书特书的内容.
二、一个人的言行、起居、亲朋好友的烘托作用,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理想和旨趣,证明孔明的确是一个经天纬地、智谋超群,而又夙兴夜叹、心怀天下但不遇明主、决不下山的智谋家和热情的社会家,他之所以留在山中务农,恰恰不是逃避现实,不是清高自许,而是激切地在等待着一个时机,随时准备下山,为国为民出力.
-
-
-
-
-
-
请采纳~

回答3:

一、小说刻画人物,无非是使用各种描写,言行是语言和动作描写,居住环境是场境描写,这都是为了塑造人物而有意使用,有意来大书特书的内容.
二、一个人的言行、起居、亲朋好友的烘托作用,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理想和旨趣,证明孔明的确是一个经天纬地、智谋超群,而又夙兴夜叹、心怀天下但不遇明主、决不下山的智谋家和热情的社会家,他之所以留在山中务农,恰恰不是逃避现实,不是清高自许,而是激切地在等待着一个时机,随时准备下山,为国为民出力。

回答4:

  • 通过详述环境简陋清幽,借以衬托诸葛亮的旷世之才,在如此环境之中仍然练就了不可思议的才能,让人越发觉得不可思议,对人物印象深刻

  • 通过详述行为举止,特别是诸葛亮在休憩,而刘关张三人在等待,形成巨大的反差,既说明了刘备求贤若渴,为了得到人才甘愿屈尊的胸襟,也说明了为何诸葛亮之前宁愿长期待在隆中不出,而这一次却坚定选择跟随并辅佐刘备的选择差异

  • 通过详述言谈,尤其是在隆中论及的三分天下,包括诸葛亮提供的材料,充分展现了卧龙的经天纬地之才货真价实,也刘备的三顾和屈尊并不冤枉,为后续整个故事的发展,提前指出了一个大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