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孔子说:“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该高兴,另一方面该害怕。”
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及弟子《论语》之《里仁篇》第21章。
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扩展资料: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里仁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意思是: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编写的《里仁篇》第21章,是《论语》的第四篇。
节选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孔子说:“若是一个人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孔子说:“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该高兴,另一方面该害怕。”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喜的是父母增寿,忧的是父母增寿的同时离死去越来越近!
也可以理解诸事的两面性,多想想好事背面的坏事
二十一章18123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 ,一则以惧。
翻译:
年,年岁;知,知道,非知;则,面。
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的。一是希望其长命百岁而喜,二是了解时日无多而惧。
注释:了解父母的年纪的确是很重要的。年纪大的人总是会若有若无的感觉时间的流逝,这时需要身边的人多关注多体谅。古代人的朋友圈很窄,娱乐面更窄,所以家人是最重要的交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