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考试!你对未来跨入中等收入水平群体有哪些考虑?

大学时事报告考试800字!谢谢!
2025-02-24 22:12:0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不知道!我还在找了你自己找吧!哈哈 参考怎样才算是个中等收入者
  “中等收入”这个概念在当代已由一个社会层次的概念,演变为一个社会经济学意义上的标签,简单地说,它其实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就目前情况看,中等收入家庭在美国年收入一般在2.5万至10万美元。因为美国研究顾问公司这次调查用的是收入最高值,算出的数字自然就高。其实,在国内早就有许多社会学家对按收入划分的标准不太满意,认为这样太含糊,对社会学研究并没有多大帮助。当然,任何东西引进都要有个本土化的过程,因此根据国情,有必要把“中等收入群体”勾画出典型的“汉化”标准,同时计算出相应的“成本”。
  不久前,一家专门机构调查受访者:“您是否觉得自己属于中等收入者?”结果每100个受访者中,就有46.8个人持肯定答案。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中国社科院的最新调查表明,围绕中等收入者数量最终的综合指标数据,中国内地100个适龄人口(16至70岁)中只有4个中等收入者。一家颇具影响的媒体曾载文认为,在国内,“中等收入家庭”最大的投入是在市区外围或者城乡结合部,如北京的五环一带地域、上海的浦东地区和广州的洛溪桥以南买一幢两居室或三居室的房子,面积在80至150平方米不等,面积大小,价格高低,取决于各家收入情况,但核心一定是分期付款。目前,这些大都市此类楼盘的价格都在3500元/平方米到7000元/平方米不等,取一个较低值一般首付也要8至30万元,每月付1500元到7500元左右。
  在国内,所谓的“中等收入群体”往往和高薪行业的从业人员,或较高级别的公务员等角色相混淆,难以区别。应该说,是否拥有自己名下的物业是跻身中等收入群体的一个硬指标。一名高薪行业的从业者可能会花较少的钱买一套房改房,但如果一个没有自己房子的人,是无论如何升级不到中等收入群体行列的。至于是否拥有私家车,因为它在国内并非是必需品,并且购买使用的标准弹性也很大,每月花费在1000至5000元之间不等,所以是否有私家车并非是必要的标准。中等收入者成本支出的其他大项,还包括社交应酬和包装成本。正如一家时尚杂志所描绘的那样,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是要“与轿车、名表、名酒、化妆品、时装、保龄球、高尔夫球、酒吧、精品屋、舞厅、美容院、白领杂志为伴”的。因此,中等收入者常常感慨自己是“讲品位且又很累的人”,但过生活“又不能不讲点品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将会大大扩张,这意味着国内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数将会迅速提高。

  透析中等收入者消费水准
  在国内,实质意义上的中等收入者仅仅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信息中心去年在深圳召开的一个专题会议上,有专家、学者指出,未来5年内,国内将有两亿人口进入到中等收入者消费群。在国内,所谓“中等收入群体”是指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旅游、教育等现代消费的人群。据报道,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等收入群体”是占社会人群比例较大的那一部分人,属于社会中间层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个阶层占了总人口的80%,因此,在这些国家,“中等收入群体”是“大众”的代名词,而与之相比较,国内中等收入群体即使达到两亿人口,在国内总人口中的比例也不到20%,这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
  业内人士曾开列过一份国内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清单,它是按中等收入家庭两个人为基数综合计算的:饮食吃喝每月花销为1500至5000元,即最低值为每天两瓶牛奶、两杯咖啡,每周去一次酒店,高数值主要是增加西餐的次数和到较高档次酒店的消费部分;医疗保险每月投入600至1500元,中等收入群体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瞻前顾后,充分考虑到生活中的各类风险因素,因此此项投入必不可少,但由于国内保险业良莠不齐,有待调整完善;教育“充电”费用每月在300至5000元之间,每位中等收入者都希望自己不被日新月异的时代所抛弃,故用于自修和在职培训的投入往往是不惜血本,高层次的是攻读形形色色的MBA学位,低层次简单的是电脑和外语学习培训费用;交通通讯每月支出500至1000元,中等收入群体在写字楼和住宅里的时间较多,所以手机费用较低,但上网、电话费用不低,由于工作忙碌休闲时间少,所以交通费用较高;时装、美容每月支出在1000元至5000元之间,视家庭经济收入多寡、夫妻双方对时尚的敏感程度,以及丈夫对妻子服饰打扮的态度而定;文娱休闲活动每月支出600至3500元,此项支出包括每月的影视欣赏,购买时尚生活类杂志、高质量影碟的支出,也取决于生活圈子里的人对户外、出游活动的热衷程度。综上所述,目前在国内要过上“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需要家庭中夫妻双方月收入达1万元,中等的中等收入家庭为月收入2万元,高级的中等收入家庭是月收入4万元左右。
  在国内中等收入群体概念模糊阶段,一些传媒总不断地炮制一些神话,给中等收入者贴上许多标签,譬如,“组织私家车去探险旅游”“夏天到北戴河游泳冬天去海南看海”“沉浸在交响乐中不能自拔”……当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出人们所向往的生活时,众多新生活爱好者一夜之间成为这一群体的追逐者。精明的商家更会瞅准商机,虚拟的中等收入市场一时成为商家们必争的商场。也就是在这两三年间,市场上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为中等收入者量身定做的房子、车子、保险乃至旅游计划等。

  谁能成为未来的中等收入者
  有学者指出,时下许多与“中等收入”相关的概念只是传媒制造出的“泡沫”。社会公众对于中等收入者群体现状如此乐观,无疑会使“中等收入泡沫”出现虚高,从而掩盖一系列社会现实,对社会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国内对于“中等收入者”尚没有明确的定义,这就给公众判断和评价“中等收入者”带来一定难度,社科院不久前在对“中等收入者”进行调查时,曾考虑四个方面的标准:一是职业标准,二是收入标准,三是消费及生活方式标准,四是主观认同的标准,由此可以描绘出中国现代社会的“中等收入者群体”范畴。他们应该是从事白领职业的人;经济收入应该保持在中等收入水平或更高水平;其消费习惯、审美品位处于中等或更高等级。
  法国巴黎百富勤公司的研究部门对中国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定义为:人均年收入2.5万至3万元、家庭年收入为7.5万至10万元,受过高等教育,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的,从事脑力劳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白领,而符合上述标准的国人约为13.5%。据该公司测算,2002年中国达到中等收入群体标准的家庭为5000万个,家庭平均年收入为7.5万元,家庭平均拥有31万元资产。而到2010年,以上数字将翻番,即达到标准的家庭总数达1亿个,户均年收入为15万元,户均拥有资产达62万元。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前不久曾说过,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形成、出现和成长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有家学术研究机构曾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特征作出以下几个方面恰如其分的归纳:教育背景极佳,有基本的经济基础和创业知识;比较富有,有部分固定资产,愿意在相对约束但不是在完全约束下发展;非常易于形成某一方面的专家,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拉动效应,往往能够带动贫困群体的就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那些现代科学、人文知识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行业是产生中等收入群体的最好土壤。有报道说,目前占据这些行业领导地位的一批人,是国内第一代中等收入群体的知识精英,而近年来投身这些行业的一大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将会很快成为国内中等收入者群体的主流,尤其是演艺界人士、医生、律师等具有特殊知识技能的人才,以及其他领域优秀的白领人才和具有娴熟技能的高级技工,也将会成为未来国内中等收入者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等收入者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收入稳定,薪金丰厚,是一个社会的支柱性消费群体。对于未来国内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构成,一些对国内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专门研究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曾作过明确的分析和判断,认为有五类人将会成为中国新兴中等收入者群体的代表,即科技开发型企业家、国外驻华企业的中方管理人员、国有金融行业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就职于中介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个体私营企业家中的一部分。
  近年来,国内中等收入者群体的人口比例在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正在迅速增加,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一代,正在源源不断地汇入到这个群体中来。有许多经济学家断言,再过一二十年,在国内大都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中等收入者群体将呈几何级数增长,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主流群体,同时,国内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崛起也将构成整个社会最大财富的来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