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是从古代开始就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人类历史也是一部与洪灾斗争的一部历史,那我们的古代是如何去抗洪的呢?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着丰富的抗洪的经验和做法最早的抗洪是在223年,九里堤在成都西北当时这个地势非常的低,然后修建这条堤坝第一是为了保护成都的安全,不让洪水侵犯,诸葛亮作为蜀汉的军师,诸葛亮非常重视这个堤坝。
然后到了唐朝的时候,唐朝的皇帝颁布了一个重要的法典,叫做唐律疏议,然后里面有非常详细的抗洪介绍,然后是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去更加完善的去做然后又过了几百年之后有一个皇帝颁布了一个叫河防令,这个河防令应该是第一部抗洪法规,然后也是明确了划分了黄河和海河等水系的防汛起止期限,并且各个官府都有规划措施,维修加固堤防。
然后到清代的时候,那个抗洪的规定得更细致了,河防官吏的职责他们都的都更加明确,然后在监测预警设施完善上也更加完善了,在应对洪灾期间,我国十分注重水文的观测和预警,我国有七大河系因为河流的广泛,影响着水运灌溉和生活用水,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所以每一朝代都非常重视抗洪和汛情通报工作。
古代也是非常高度重视的对河防韩航运,北宋对于卞河管理不敢懈怠,为了满足航运要求朝廷常常会派非常多的士兵在航运周围的闸口区守护,当河水位增至非常高时,这些士兵将冒着生命危险去上提抗洪,总之来说,古代的抗洪的方法非常多,也是非常重视抗洪的,而沿江居民,他们的生命安全,就是靠这些士兵和朝廷去维护的。
先是设置报讯驿站,汛期的洪水涨落都会像上级报告,在河岸两提的地方设置河堤使,是对洪水涨落的直接负责人,后面的朝代都会逐步完善报讯制度,对于瞒报灾情的官员,加以严惩。总之,古人对于抗洪救灾工作也是十分重视的。
在古代对古人影响最大的就是洪灾和旱灾,有些时候在每年的夏汛,或者说是即将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的时候,官府会增收徭役去进行修建堤坝,或者说去拓宽河道,进行预防洪涝灾害,并且在各级设置了预警,一旦发现洪涝灾害,就立马向上汇报,然后在第一时间对洪涝灾害地进行抢险救灾。
古人遇到洪涝灾害,最常用的方法是应该输散民众以及修筑堤坝,或者设通过疏导使得河水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