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何要哭祭他曾经的对手项羽,嚼史君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刘邦作为胜利者喜极而泣,为自己的成功而哭;第二,刘邦与项羽英雄惺惺相惜,世间再无对手;第三,政治家的作秀,赢得百姓好感,特别是项羽曾经的子民。下面展开为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作为笑到最后的成功人士,刘邦在项羽墓前肯定是百感交集,这些年从一介布衣奋斗成一国之君的心酸与不易,只有刘邦自己知道,曾经无比强大的对手项羽,如今也已经被自己逼得自刎乌江,刘邦为自己的成功不易深深感动,在昔日的对手墓前,他不禁喜极而泣。
其次,刘邦或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狭隘,毕竟他能开创一个数百年的帝国,他虽然没有项羽那样英勇霸气,但他仍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因此他也是英雄,英雄惺惺相惜,从此世间不再有项羽,英雄的落寞,无奈,就像当年蒋先生去世后伟人几天都很悲怆,正所谓英雄惺惺相惜。
最后,不论刘邦当初哭祭项羽时有没有想过为了赢得民心,但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他不仅是刘邦,他更是一位政治家,那么他的哭就离不开政治情感,哭祭项羽,既显示他仁君的胸怀,又能收买项羽旧部子民。这样划算的买卖,试问精明的刘邦又怎会不做呢?
总之,我们不能提到这个问题就一口咬定说刘邦是作秀,人做一件事的原因从来都没有那么单纯,刘邦的成功绝非偶然,项羽的失败也绝非偶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楚汉之争,项羽和刘邦那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且项羽被杀的时候,那是被肢解的,为此项羽还封了杀了项羽的五名官兵为侯。所以项羽被杀,刘邦只会高兴,而之所以项羽死后,刘邦还要三次哭祭项羽,其实主要是政治需要,而这个政治需要体现在三点:
第一,安抚鲁地。在古代,君臣之礼,那是被严格遵守,素来有“君辱臣死,君死国灭”的传统。而项羽当时的封地鲁地,就严格遵守君臣礼仪。在项羽死后,鲁地就是不投降,还要为项羽报仇,人心不服。所以刘邦哭祭项羽,以表明对项羽的尊重,以收复鲁地的人心。所以刘邦哭祭项羽后,鲁地立刻被平定,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收买人心。我们还记得,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周瑜那是水火不容,周瑜一直想要杀诸葛亮,两人那是仇敌,但是周瑜死后,诸葛亮却亲自哭祭,这一哭,直接收买了东吴人心,使得东吴对于诸葛亮和刘备的仇恨消解。而刘邦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以即使是敌人项羽被杀,刘邦的哭祭,直接可以消融无数的项羽部下的仇恨,利于政治的和解,也体现了自己的大度,使得项羽阵营人心被收复。
第三,宣誓正义。从历史上,作为王朝的继承,即使再怎么痛恨前朝,在取天下之后,都会以前朝为尊。这也是康熙祭祀明太祖,朱元璋祭祀元顺帝的主要原因了。这么做其实最主要的目的是宣誓了王朝的正义和继承性,宣誓正统性,这一点在刘邦这也是如此。其哭祭项羽代表的就是汉王朝的正义和继承,宣誓自己的合法性。
所以从刘邦哭祭项羽就可以看到,刘邦的政治手段之高明,正是因为有刘邦的哭祭,才使得汉代快速的转入和平,天下人心归顺,才能有汉代此后的稳定。
秦末农民战争之中,刘邦是最后的胜利者,笑到了最后。项羽虽然曾经称霸一方,却被刘邦拉下马来,最后在乌江自刎,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项羽与刘邦争霸天下,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最惨的时候,刘邦还要去项羽军营参加鸿门宴谢罪,父亲和妻子都成为了俘虏。然而,项羽去世后,已经当上皇帝的刘邦,却三次哭祭项羽,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是刘邦自己所说的“兄弟情深”。我相信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刘邦和项羽都曾是楚王的部下,两人并肩作战,分路出发,这才将秦帝国覆灭。他们在血雨腥风之中,产生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兄弟情谊,我相信也是有的。为了这个情谊,项羽在鸿门宴上不忍心杀刘邦。那么,同样为了这个情谊,作为胜利者的刘邦也确实有可能哭得出来。
第二个原因是后人的猜测。他们认为,刘邦和项羽之间,是你死我活的。之所以要这么做,要哭出来,还是为了政治需要的。一方面是向天下百姓表明自己的宽厚仁慈,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拉拢项羽的部下。这个原因,当然是存在的,当年刘邦父亲当人质时,为了让刘邦屈服,项羽威胁要将刘公做成肉羹。在这种情况下,刘邦仍然若无其事地说,自己要讨一杯肉羹。对于父亲也是如此,何况对于没有亲缘关系的项羽呢?
其实,还有第三个原因,是小珏自己猜测的,那就是惺惺相惜之情。刘邦与项羽都是当时的英雄,两人都是做出了一番伟业。刘邦笑到了最后,可这也有一定的偶然性。刘邦的眼泪,与其说是伤心,还不如说是英雄惜英雄吧。
刘邦和项羽
项羽在最初的时候被封为鲁公,刘邦在平定鲁城后,以鲁公之礼安葬了项羽,还亲自为项羽主持了葬礼,并且在项羽墓前大哭了一场。刘邦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他这是在做给项羽以前的部下和怀念项羽的老百姓看呢,算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收买人心吧。
《史记》和《汉书》的记载对他这种虚伪的表现揭露的很赤裸裸。《史记·汲郑列传》记载:“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刘邦
这意思是说郑君这个人曾经是项羽的部下,项羽死后,他就归降了刘邦。刘邦下令要求所有原来项羽的部下在上奏的奏折里提到项羽时只能称“项籍”,不能称“项羽”或“项王”。只有郑君不愿意,其他遵从命令的人都被升为大夫,而郑君则被赶出了朝廷。
项羽与虞姬
按照汉朝当时的习俗,直呼一个人的名字是不恭敬的,只有长辈才能这么叫。可以称呼这个人的字,项羽实际上名籍,字羽。刘邦在项羽的这个称呼上都这么较真儿,那他哭祭项羽的动机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