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经验当中,使用一只镜头的最大或最小光圈都不能得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成像质量!当全开光圈时,光线几乎会穿过镜头镜片的全部面积而在感光物上成像。这样一来,镜头镜片因为生产过程中精度不足而产生的缺陷,便会在最终的影像上暴露无余。
光圈大小到底对什么有影响呢?
在摄影当中,对光圈的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光圈值可以影响到景深效果、快门速度、成像风格和成像质量!
成相质量——使用适当的光圈以获得优质影像
在一般经验当中,使用一只镜头的最大或最小光圈都不能得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成像质量!当全开光圈时,光线几乎会穿过镜头镜片的全部面积而在感光物上成像。这样一来,镜头镜片因为生产过程中精度不足而产生的缺陷,便会在最终的影像上暴露无余。
于是,我们收缩光圈,使得仅有镜片中心的一部分面积而不是全部面积透过参与成像的光线。结果是镜片边缘没有透过光线的部分的制造误差没有机会去破坏成像质量,画质就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依此种理论,应该是光圈越小(同一镜头,同一焦距),成像越好。
可实际上,我们会碰到另外一个问题:如果缩小光圈使得镜头光孔变得过于微小,那么当光线通过光孔时发生的衍射现象就会显得十分严重。而这种光学现象同样会降低镜头的成像质量!
因为光圈值=光孔直径/镜头焦距,所以同样是使用较小的光圈,镜头焦距越短,光孔也就开得越小。根据这种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当用较小的光圈拍摄照片时,焦距越短的镜头越容易因为光的衍射而降低成像质量。想一想,一只焦距为300mm的镜头,即使把光圈值缩小到f32,此时它的光孔大小也和一只光圈开大到f3.2的30mm焦距镜头的光孔大小一模一样!
举个例子,我手中有一只70—300mm镜头。我专门测试了它在300mm端的成像质量,结果是最小的f29和f32为最佳光圈!
是不是将光圈收缩得越小,成像质量就越好呢?也并不是如此,因为,光圈过小,就意味着光孔过小。在光孔过小的情况下,通过的光线太少,也不利于高质量的成像,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光线会发生衍射现象,从而降低分辨率表现。所以,就成像质量而言,光圈也不是越小越好。
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所以,镜头的光圈一定存在一个最佳的成像光圈。那么,目前数码单反相机的镜头,最佳光圈是多少呢?大致来说,对于全幅镜头,最佳光圈一般在F8或者F11左右。而对于APS-C数码单反专用的镜头(例如尼康的DX镜头,佳能的EF-S镜头,索尼的DT镜头等),其最佳光圈通常在F8左右。而对于4/3系统所用的镜头,例如奥林巴斯的ZUIKODIGI-TAL和松下/徕卡的镜头,其最佳成像光圈往往更大,在F5.6-F8之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镜头在光圈收缩到F5.6以上才能得到优秀的光学素质。否则,那些大光圈镜头将会完全失去意义。实际上,很多大光圈的高素质镜头,通常只用收缩一两档光圈便能得到优秀的光学素质。
景深效果——变化光圈值呈现不同景深
光圈不是只有负责控制光线进入相机时的强弱,它还掌握着另外一个重要的关键“景深”。所谓的景深,指的就是拍摄主体前后的清晰程度。景深越浅,背景就会越模糊,而主体就会被突显出来。景深越深,则背景与主体都会变的清晰。
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深。例如光圈F4 的景深会比F8浅。大光圈能够让背景模糊化,更加将主体突显出来。较小的光圈会使得景深较深,凌乱的背景会对主体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单反相机有所谓的景深预观钮。当按下景深预观钮的时候,从观景窗内就可以看到镜头光圈暂时收缩,能够观察到正式拍摄时所设定的光圈值能够形成的景深范围。一旦将景深预观钮放开,镜头即回复到原本的最大光圈。但是景深预观在镜头设定为最大光圈时没有效果,只限于镜头有缩小光圈时才有用。 因为平常镜头安装在相机上时都是保持最大光圈,只有在拍摄中与按下景深预观钮时才会随着设定而缩小。
快门速度——综合运用快门光圈
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具有同一个功能:控制进入相机的光线总量。使用大光圈、慢速快门所得到的光和使用小光圈、高速快门得到的光是一样多的。区别是在有时需要高速快门来定格一个运动,有时需要大光圈来得到浅景深。
在自动模式和程序模式之下,相机一般会选择一个不大不小的光圈和快门来进行适当的曝光,这样不会有极端参数,失去了创造的机会。在手动模式之下,从你想要的效果出发,来决定这个量的多少,那么你就获得了具有创造性的机会和效果。
光圈还有分类?
虽然市场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影像产品,从摄像头、监视器,到我们常见的数码旁轴相机、数码单反相机、数码摄像机,但是根据不同的内部结构以及不同的市场定位,常见的镜头光圈却仅仅分为三类:固定式光圈、猫眼式光圈和虹膜式光圈。下面笔者就为大家分别介绍一下
固定光圈
最简单的相机只有一个圆孔的固定光圈——沃特侯瑟光圈。
采用固定式光圈的镜头,不能对其光圈的大小进行调整。这种光圈通常在低端设备,比如手机镜头,摄像头以及监视器等一些对光学性能要求不高的产品上使用。
最初的可变光圈
只是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圆孔排列在一个有中心轴的圆盘的周围;转动圆盘可将适当大小的圆孔移到光轴上,达到控制孔径的效果。十九世纪中叶约翰·沃特侯瑟发明这种光圈。
猫眼式光圈
猫眼式光圈也是一种常见的光圈结构,因其形似猫眼而得名。猫眼式光圈由一片中心有椭圆形或菱形孔的金属薄片平分为二组成,将两片有半椭圆形或半菱形孔的金属薄片对排,相对移动便可形成猫眼式光圈。由于造价低廉并且可以随意调整大小,所以猫眼式光圈被广泛应用于入门级别的消费相机中。
“虹膜”类型的光圈
是由多个相互重叠的弧形薄金属叶片组成的,叶片的离合能够改变中心圆形孔径的大小。有些照相机可以借助转动镜头筒上的圆环改变光圈孔径的大小,而有些照相机则是利用微处理器芯片控制微电机自动地改变光圈的孔径。弧形薄金属叶片可多达18片。弧形薄金属叶片越多,孔形越接近圆形。通过电子计算机设计薄金属片的形状,可以只用6片薄金属叶,得到近圆形孔径。
瞬时光圈
单反相机的光圈是瞬时光圈,只在快门开启的瞬间,光圈缩小到预定大小。平时光圈在最大位置。
兼快门光圈
有的简便照相机的光圈兼有快门的功能,这类兼快门光圈大多是双叶片的猫眼式光圈,与单纯猫眼式光圈不同的是:兼快门光圈平时是完全关闭的: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双叶片光圈开启到预定的孔径后,保持这孔径到一段预定快门开启时间之后,立刻闭合:如此一来,光圈便又兼快门的功能。
焦距除以光圈值等于光瞳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