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24-11-22 04:35:5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报告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论断,其中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是我党的重大政治宣示,令人精神振奋,倍受鼓舞.
中华民族是重视德育和志趣高尚的民族.“立德”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一,《左传》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中的这段话说明我们的先贤已充分认识到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立德树人”也几乎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立德树人”,坚强而有力地回答了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 “德为才之帅.”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当今我国正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而青少年学生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德育为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德育格局要从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崇高追求,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的最高目标、最终价值取向.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同时,全面加强和改进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学生纯真完美的心灵.加强学生心理辅导,注重对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怀和帮助.认真发掘学科中所蕴涵的健全人格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与涵育.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为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提供良好氛围.要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把学生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发展层次.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教育理想.作为一种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崇高事业,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期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十八大报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关怀“每个”、培养“每个”,是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重大命题,是对教育人才观、质量关的科学阐释,也可称之为是我们的教育理想.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使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志向的学生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都获得教育的成功,人人都能成才.
教育关乎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千秋大计.我们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德树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