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热点一:肌纤维类型与收缩形式
人类的全部骨骼肌均由不同类型的肌纤维混合组成,通常根据纤维的收缩速度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收缩速度较慢,称慢肌纤维;一类收缩速度快,称快肌纤维。
1.形态特征
直径:快肌纤维大于慢肌纤维;
线粒体数量:快肌纤维小于慢肌纤维;
毛细血管:快肌纤维少于慢肌纤维;
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快肌纤维高于慢肌纤维;
2.代谢特征
无氧代谢能力:快肌纤维高于慢肌纤维;
有氧氧化能力:慢肌纤维高于快肌纤维;
3.生理特征
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远快于慢肌纤维。
收缩力量:快肌纤维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大于慢肌纤维。
抗疲劳能力:慢肌纤维抗疲劳能比快肌纤维强,快肌纤维比慢肌纤维更容易疲劳。
4.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
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项目:快肌纤维百分比高于慢肌纤维;
耐力项目: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于快肌纤维
需要速度又需要耐力项目:肌肉中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百分比相当。(如中跑、自行车)
优秀的耐力项目运动员:腿肌中慢肌纤维百分比占优势,
优秀的速度和力量项目运动员:腿肌中快肌纤维百分比占优势。
预测热点二:运动性心脏肥大
运动性心脏肥大:是运动心脏的主要形态特征,可发生在左、右心室和心房,但以左心室肥大为主。(肥大程度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耐力运动员的心脏肥大表现为全心扩大,不仅左右心室均显著扩大,同时还伴有左心室室壁厚度的轻度增加。耐力项目运动员的这种心脏肥大,又称离心性肥大;力量项目运动员的心脏肥大主要以心室,特别是左心室心壁增厚为主,左右心室腔的扩大都不明显。因而力量项目运动员的心脏肥大,又称向心性肥大。
预测热点三:出血的急救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液自伤口的近心端呈间歇性、喷射状流出,血流速度快,短时间内可大量出血,易引起休克,危险性大。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液自伤口的远心端呈持续的、缓慢的向外流出,危险性小于动脉出血,但大静脉出血也会引起致命的后果。
毛细血管出血:血色红、多为渗出性出血,危险性小。
1.止血的方法:
常用的外出血临时止血法有以下几种:冷敷法、加压包扎止血法、抬高伤肢法、屈肢加压止血法、指压止血法。
2.间接指压止血法:
又称止血点止血法,是止血方法中最重要、最有效且极简单的一种方法。
(1)头部出血:头部前额、颞部出血,要压迫颞浅动脉。其压迫点在耳屏前方,用手指摸到搏动后,将该动脉压在颞骨上。
(2)面部出血:面部出血应压迫颌外动脉,其压迫点在下颌角前面约1.5cm处,用手摸到搏动后将该血管压迫在下颌骨上。
(3)上肢出血:肩部和上臂出血可压迫锁骨下动脉;前臂出血可压迫肱动脉;手指出血可压迫指动脉;
(4)下肢出血:大腿、小腿部出血可压迫股动脉;足部出血可压迫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
预测热点四:运动兴趣的分类
运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验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与体验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1.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可以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物质兴趣:指以人的物质需要为基础的兴趣,主要编写在对运动用品的兴趣。
精神兴趣:指一人的精神需要为基础的兴趣,表现为对运动的偏好和渴望。
2.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由于对体育活动本身搞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对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等方面的兴趣。
间接兴趣:不是对体育活动本身产生的兴趣,而是对体育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
3.根据兴趣的广泛性,可分为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
广泛兴趣:对多项体育运动或某一项体育运动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感兴趣。
中心兴趣: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对某一类(项)体育运动(如球类运动)或体育运动的某一方面(如运动心理)有特别浓厚而稳定的兴趣。
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范围和稳定性,可分为有趣、乐趣和志趣。
预测热点五:运动中血液的重新分布
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将在各个器官内重新分配,通过体内调节机制,各器官的血流量发生重新分配。运动的骨骼肌和心脏的血流量显著增加,不参与运动的肌肉以及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减少。
运动时皮肤血流量的变化:运动初期皮肤血流减少,随着运动的持续进行,肌肉产热增加,体温升高,通过体温调节机制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促进散热。
运动时血液重新分配的生理意义:肌肉运动时,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使不参加运动的肌肉和内脏器官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运动时骨骼肌和心肌的代谢活动增强,局部代谢产物增多而积聚,使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开放的毛细血管数量增多,血液与肌肉组织进行交换的面积增大,气体扩散的距离缩短,使运动的肌肉和心肌能得到较多的氧和营养物质。
预测热点六:有氧耐力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肌肉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必须依赖于结构和机能方面的基础条件,如对氧的摄取、运输与利用,肌纤维类型和神经调节功能等。
有氧耐力主要与人体肌肉中的糖原储备有关。个体乳酸阈是训练有氧耐力最有效的强度指标。
1.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1)有氧耐力与心肺功能
心肺功能是有氧耐力的重要条件。强有力的心肺功能是运动中供氧充足的保证。心脏泵血功能是有氧耐力素质的重要生理基础,被称之为有氧耐力的中枢机制。长期从事氧耐力训练,可以使心脏出现运动性肥大,其特点是左心室扩张时心室腔容积增大。
(2)有氧耐力与血液功能
最大吸氧量取决于心脏的泵血功能、血液的气体运输能力以及肌肉组织对氧的利用能力,如血液的携氧能力对最大吸氧量有很大的影响。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是氧的运载媒体,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多少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重要因素。
2.有氧耐力的训练
有氧耐力训练一般采用持续性练习和间断性练习两种方法。在实践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的持续训练以及长距离的匀速跑或长段落的间歇训练。提高有氧耐力的关键因素是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长期耐力训练后期,随着心脏泵血功能的提高,有氧耐力水平也随之提高。最能发展肌肉耐力的方法是负荷强度小,重复次数多。
3.有氧耐力的评价指标:有氧耐力的评价指标包括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
预测热点七: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活动开始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评价。
终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