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2025-04-26 19:59:5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回答2:

用问题回答孩子的问题

小朋友们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地学会了观察和思考,都要经过这是什么?为什么?的经历。

对于孩子们的问题,家长们不要急于回答,而是尽量的去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证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甚至,在孩子们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可以主动去提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


比如:有一位家长的女儿问妈妈说:妈妈,为什么所有的东西都是往下掉的?

孩子的妈妈当然可以直接跟她说:那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呀。

可是“地球的吸引力”对于孩子来说,毫无意义。

聪明的妈妈就反过来问她:不对,也有东西不是往下掉的,比如说地球

小女孩知道一些天文知识,她说:对啊,地球不往下掉

妈妈又问:地球是怎么运动的呢

小女孩说:地球绕太阳公公转

小女孩的妈妈说:回答太对了,东西往下掉,和地球绕太阳转,是相同的道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样一来,就把她的兴趣勾起来了。然后,我再来给她详细讲解其中的原理。如果我一开始就说“万有引力”,那她还是没法真正理解东西都往下掉的原因。

少给孩子“结构性”的意见

促进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单纯靠成人的讲解和儿童的机械记忆就能奏效的。

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最忌讳的是“知识灌输型”和填鸭式的方法。

所以家长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地贯穿着一根主线,即启发和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家长为孩子买回来益智类图书后,先不要直接指导,而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先看、先思考,这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数学思维训练里面有很多需要孩子通过思考、推理(图形推理、量的推理、数字推理)来挑战的游戏,5-6岁的孩子最喜欢。

我们还要注意避免向孩子提一些结构性建议。

什么叫做结构性建议呢?

比如:

拿到一个火车模型,你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玩,却不给孩子拆开火车、看看里面零件的机会。

又比如:

让孩子做数学题的时候,直接要求孩子套用公式,用最快的速度算出答案,却不让孩子花时间,想想另外一种解题思路。


另外,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很多家长都会以安慰或者鼓励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比如“没关系,我们再想想,你一定能够做出来的,你已经很棒了。”可是,孩子会觉得再想也想不出来了,并且会产生质疑:我已经很棒了,但还是做不出来。

这样的沟通是低效力的,还是要鼓励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培养孩子创造力除了能让他们更富创意地表达自己(比如画画)以外,其实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

它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生活中,我们要多问孩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


比如:

“如果大象在水里生活,会怎么样呢?”

“你能想到哪些东西能在天上飞/能飞的白色的东西有什么?”

抛出一个开放式问题,鼓励孩子思考并和他一起寻找不同的答案,不仅能提高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孩子明白:同一个问题,答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就是不要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去限定他的认知。

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创作材料,抓住机会鼓励孩子进行发散性思考,都可以达成这个目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要有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要随意用对错去评判孩子。

当孩子把鸵鸟画到了天上,或者用不太常规的方法玩玩具时,不要批评的说“你做错了”,要用欣赏的语气对他说“你真有创意”。

回答3:

孩子的思维能力是形象,要针对他们思维的特点进行培养。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观察内容,如书画、动物、玩具、音乐、歌曲等进行认识,开动思维。其次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实践。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的发展,对外界的接触增多,不断地接受教育、训练及参加各种活动,使孩子学会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发展抽象概念思维,使思维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灵活性,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逐步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

下面介绍几种具体的培养方法:分类能力

让孩子按性质和用途分类整理自己的玩具和衣物,如将书本类、玩具类、内衣类和外衣类等分开,把各种图片分类。还可按大小、形状、高矮、时间、材料分类等等。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孩子的思维从具体进入抽象,而具有抽象概括能力是孩子智力发展的一个飞跃。

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精神能力发展基础上的一种较高级综合智力技能。它包括思维能力和技术技巧。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不要立即告诉他怎么办,而是让他想一想怎么办,并尽力为他提供解决问题的条件,天长日久,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逐渐发展起来了。

比较能力

培养孩子发现相似事物中的不同点和不同事物中的相似点。比如狗和兔,都有4条腿和眼、尾、嘴,但腿的长短、外形、结构不同,眼、尾、嘴的形状等也都不同。另外还要注意,事物相似性越大,要找到不同点就需要更精细的比较能力,而事物的差异越大,它们的差异就越多,要进行比较就要全面。

序列化能力

经常用一些可以排列的物体,让孩子按高矮、大小、长短、厚薄等某种特性,做顺序排列。训练序列化的能力关键是要有一种“甲比乙高,乙比丙高,所以甲比丙高”的逻辑思维的传递能力。孩子一般5岁前只能用一个高的比较一个矮的,6岁左右,逐渐能够按高矮进行排列。

逻辑判断的推理能力

让孩子看放在一盆水中的种种小东西,教他判断哪些东西会沉,哪些东西会浮,然后教他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如小木偶会浮起,因为它是木制的,小木片、积木等都是木制的,所以它们都会漂浮。这种推理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如“这些东西不漂浮,所以它们不是木制的”。通过这种形象化的教育,孩子能逐步掌握初步的逻辑判断的推理。还可以引导孩子分析、解释自然和生活现象,培养他的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同时,父母在引导孩子看颜色鲜艳、新奇有趣的东西时,不仅注意通过语言一一告诉孩子“这是什么”还可以逐渐给孩子“为什么”的概念。

在训练中要多让孩子运用语言,可以发展孩子的语言概括能力,使他们运用感觉器官沟通实物和语言两种信号系统,以形成正确的概念。

回答4:

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呢?#星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