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你打了败仗为叫“败北”而不叫“败东”,“败南”,“败西”?

2025-02-24 05:05:1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败北”中的“北”并非方位词,也不存在战争多南胜北败的事实。实际上“败北”出现在“东西南北”这个方位词之前,因为方位词的出现,“北”才不再是“北”,而成了“背”,但“败北”却留了下来。

甲骨文中,两人相背是为“北”,在古代的战场上,敌我面对面厮杀,一方不敌的时候想要逃跑,怎么逃跑呢?转过身去跑,也就是将背对着敌人跑,这一跑要么是战败而逃,要么是佯装战败而逃。由此,“北”引申出“战败”的意思。

《战国策·齐策·燕攻齐取七十余城》中记载:“曹沫……三战三北……故去三北之耻。”

此处的两个北都是战败的意思。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曹沫是鲁庄公时期的战将(有人认为他就是著名的《曹刿论战》中的曹刿),曹沫三次率鲁军与齐国决战,三次都战败了,鲁庄公不得不提出献地给齐国,鲁庄公带着曹沫与带着管仲的齐桓公在柯地会盟,齐桓公事事占上风,突然,曹沫跑过去掏出匕首劫持了齐桓公。事发突然,齐桓公身边的人都没有防备,才让曹刿有了可乘之机,齐桓公最终不得不将得到的鲁国土地还给鲁庄公。

同样是在《战国策》的这一篇中,还有一句话是“士无反北之心”,这里的“反北”并不是“返回北方”的意思,而是“谋反背叛”,“北”的“背叛”之意同样也是从“相背”而来,故事的背景是,燕国在名将乐毅的率领下攻占了齐国除莒和即墨两地之外的七十多座城池,齐国即将沦陷之际,乐毅被燕王怀疑而逃走,齐国田单依靠智谋利用火牛阵开始了收复失地的战争。

但是聊城一直久攻不下,燕将与燕王失和,害怕回到燕国遭受惩罚,于是坚守聊城。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给燕将,其中有一句话是:您的士兵们都已经到了食人炊骨的悲惨地步了,但是都没有谋反、背叛您的想法(“士无反北之心”),说明您是和孙膑、吴起一样善于用兵的人。

先秦时期,“北”单独用来指“战败”的情况很多,后来“败北”一词才出现,用来指战败,《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说自己“未尝败北”。《过秦论》中有“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这里的“北”是指战败而逃的士兵。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你是在哪个方位上战败的,也不管你往哪个方向逃跑,都是“败北”,那么,与“败北”相对的胜利一方怎么称呼呢?四姑娘私以为应该是“凯旋”。“败北”这个词和方位没有关系。“北”做为方位词出现在“战败”之“北”的后面。

背阴抱阳,阴面为背面,即为北,阳面枝木茂盛,“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北做为方位词出现之后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区别对待,原先用来指背部的“北”在下面加上了“肉”部偏旁,即“肉月旁”,成为“背”。

于是“北”成为方位词,而“背”代替原先的“北”,但“败北”这个词却一直流传了下来,用来指战败或者竞赛中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