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孩子成长的时候,我常说成长是一条无法走回头路的旅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高峰和低谷。人生的波浪中间,婴幼儿期到学前期这个阶段是非常美好的一个过程。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发展就构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是成长中的羔羊。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恰恰构成在婴儿期到学前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甚至到成人期每一个阶段的心理需求。正是这些发展促成了心理需求的存在。
1. 孩子有积极的求知欲望
了解孩子的需求
学前孩子正好处在个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提到的:从主动对内疚的阶段逐渐向勤奋对自卑阶段的过渡。在这样的过渡期我们会发现学前的孩子会表现出很强的主动精神。他很希望通过自己的参与和行动能够决定他做一些行为进而掌控环境。
很多家长会说,我的孩子为什么很任性?我的孩子为什么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我们要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他希望掌握更多的技能确立自己的角色,从而能对环境进行掌控。 所以在这个阶段孩子已经不再是父母的小跟差,他有更大的独立尝试的愿望。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总是很严厉的批评孩子不让他们动手不鼓励他们提问不信任他们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往往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是一个错误,从而会容易产生内疚感。
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
在这个阶段,父母和老师的鼓励会对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很大的影响。不要说自己的孩子很懒,孩子的懒是因为他经常遭到否定。他在积极主动的过程经常是动则得咎,久而久之他就不想再勤奋。
孩子都是夸出来的的,我们的大脑更乐于接受鼓励,更容易形成勤奋的倾向。
我们会看到孩子做完事情他反而怯生生的不会对事情进行更进一步积极的探索和反思,而是等待家长给他的评价。在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阶段,会发现孩子学习他认为很重要的内容(画画、写字、手工、洗衣、做饭)当他做这些活动受到老师的赞扬时,他会越来越勤奋。
所以家长朋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间要注意到孩子需要的正面积极的心理需求,可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担心所以导致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间没有更好的关注到孩子的自我意识和成长,给他提供更加积极的帮助。
2. 孩子的自尊、自信正在发展
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
我们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我的观点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当孩子做成功一件事他就获得了一种自我奖赏,会对自己的评价有更进一步的平衡。所以对孩子来讲,成功是成功之母。
12岁以前是孩子非常重要的心理成长期同时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人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从小逐渐累积起来的。年纪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周围亲密人的影响。之后随着孩子进入到小学,孩子会对老师这类他认为的权威人士的映像更深刻。
如何保护好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同时促进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从而形成健康的自尊自信意识,这是需要我们去重视的。具体该怎样去做,我给家长们提几个建议。
孩子认识自我的方法
▲年纪小的孩子:我们可以从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比如 孩子在四个月的时候自我意识就已经逐渐的萌芽,拍着镜子里面的宝宝做出回应,然后一岁多的孩子就会区分自己的东西。
▲稍大点的孩子:我们可以让孩子进一步用身体去学习更多自我形象的知识。比如把孩子的照片放在墙上,让孩子去看到自己的形象,在观察之后让孩子进一步评价自己。
▲再大一点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做 我的心情手册。可以用图形或者其他东西贴在小册子上表达心情。这个手册是可以很好的让孩子感受自己的心情的渠道。
随着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年纪的增大使他对身体的认识到达了更深的层次。他还可以进一步解释世界,体验情绪态度的时候,间接地去认识自己和他人。随着孩子的成长和成熟,他的情绪也在进一步发生着变化。情绪的发展从没有区分的情绪反应到情绪的成熟,会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
▲两岁左右,孩子就能表达基本的情绪。比如:害怕,厌恶,愤怒,嫉妒,悲痛和爱。
▲六岁及六岁以上的孩子,他们已经能准确的描述自己情绪。
▲十岁左右的孩子就已经能够像成人一样运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针对不同年龄的阶段的学前儿童的心理需求,其实主要是满足孩子的一些愿望,同时让他们有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