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生活例子是什么?

2025-04-22 20:11:1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举个生活例子,社会音像制品盗版猖獗,翻版盗版的CD、VCD成本低下,比起音质近乎完美但成本较高价格高的正版货来说定价相对便宜,出于这个原因不少人会选择盗版品,因为有市场翻版盗版品就会越来越多,越多人进行这种购买行为的话正版的音像制品就越没有市场,生产正版音像制品的企业会因为利润空间越来越少而不得不也生产盗版品或者破产。又比如在企业中,一些人通过欺骗、贿赂或其它不正当手段获得了升迁、捞到了好处,别人就会纷起效仿,而那些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人却没有得到提升,他们最终的结果是选择离开,“良币”主动离开或者开始可能发发牢骚,继之会自暴自弃,最后干脆同流合污,把自己也变成“劣币”;还有就是他们被“劣币”当成眼中钉,由于他们的存在凸显了“劣币”的劣,最终被驱逐。
拓展资料
劣币驱逐良币总结
之所以如此,从社会学上讲,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经济人”,并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只要违纪违法的成本低于遵纪守法的成本,作奸犯科、铤而走险的就会大有人在,何况上面这些例子根本不存在法律、纪律、道德的问题。从经济理性的角度看,盗版者只有在预期惩罚的成本大于预期收益时,才会选择遵守规则。大多数人在道德上都是中性且随波逐流的,一个社会、一个组织,只要在制度上存在漏洞或缺陷,“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难以避免地出现,所以必须对“劣币”的行为予以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