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网络语言铺天盖地般涌来,如“灌水”、“MM(妹妹)”等新兴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时出现,有的学生甚至把它们当作书面语言,在日记、作文中使用。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网络语言究竟是一种文字游戏,还是现代汉语的积极发展?
学生:喜欢Q言Q语
在成都玉林中学读书的小燕尽管才是初一学生,却是使用网络语言的行家。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酷毙”、“哇噻”等词在班里流行起来,她也觉得喊得很“爽”。不久,班里的同学开始使用“DD”(弟弟)、“GF”(女朋友)、“PMP”(拍马屁)等词语,起先她听得一头雾水,不知同学是从何处学会这种语言的。记者采访了一些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他们不喜欢“一本正经”的话语交流,认为使用一些有趣的Q言Q语可以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而且简单明了,表达直接。
老师:冲击传统教学
多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陈老师告诉记者,一次,一个学生通过QQ给她发了条信息“酱紫,偶要稀饭,陈老师,88”。看到天书一样的网络语言,陈老师开始自我反思: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就必须要了解他们的语言。于是,她上网有意识的去接触网络语言。她发现一些网络语言的确有它的亲和力,是传统语言所不及的。通过对网络语言的了解,她还认识到,小学是基础阶段,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非常重要,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络语言,小学生缺乏判断力,因此在小学阶段,网络语言应加以控制,不然,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会产生负面影响。
玉林中学刘老师认为,网络语言简洁方便,并且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语言,可以更好地娱乐。但网络语言频繁使用,会影响学生的写作能力,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符号,在写作中不知道该如何运用一些词语、成语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网络语言爱使用怪字、替代字,让学生错误地以为语言就是如此简单,不会用心地去揣摩语言的表达。
教育界人士:对待网络语言要有个度
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周继平说,对待网络语言要讲究一个度。网络语言的出现和运用,说明它有一定生命力,有些网络词语还深入人心,有的还有可能成为新时期的语言名词。但是,网络语言的运用如果影响了沟通的话,就将逐渐失去语言的意义。
周继平认为,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冲击传统语文教学,在作文中网络语言的运用对传统语言会有一定影响,对于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及时加以引导,以免学生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的坏习惯。老师和家长不能太过纵容或反对,应用宽容理解以及适度把握来对待。
网络语言简洁方便,并且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语言,可以更好地娱乐。但网络语言频繁使用,会影响学生的写作能力,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符号,在写作中不知道该如何运用一些词语、成语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网络语言爱使用怪字、替代字,让学生错误地以为语言就是如此简单,不会用心地去揣摩语言的表达。
教育界人士:对待网络语言要有个度
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周继平说,对待网络语言要讲究一个度。网络语言的出现和运用,说明它有一定生命力,有些网络词语还深入人心,有的还有可能成为新时期的语言名词。但是,网络语言的运用如果影响了沟通的话,就将逐渐失去语言的意义。
周继平认为,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冲击传统语文教学,在作文中网络语言的运用对传统语言会有一定影响,对于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及时加以引导,以免学生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的坏习惯。老师和家长不能太过纵容或反对,应用宽容理解以及适度把握来对待。
网络语言的好与坏
近几年来,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科技一路高歌猛进,而网络也随之发展,由此,网络中便出现了备受争议的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可以说是一种网络文化。前几年,网络语言流行“我伙呆”“么么哒”“萌萌哒”“捧捧哒”“为你点三十二个赞”等等,这些都是网络语言的代表,这些无不体现出网络语言简洁、有趣的特点,再如,那一句“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更是以一种委屈,幽默的语气表达了在这段友情中你的一个不小心,给她造成了内心的不满,当你回她一句“没翻,没翻”时,可以及时补救你的友情,这种委婉的语气不仅挽回了友情,也使朋友间的距离更近了一步,这些网络语言以其特有的幽默,风趣,将内内心的情感及时的表达出来,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所以,网络语言是有好处的。
网络语言越来越多,也随之伴随着一些社会道德的问题,加之前的“良辰”,“逗逼”“屌丝”等词,是一种对文化的污染。网络上爆粗口,有人认为有趣、好玩,痛快,但有想过吗?这种负能量的东西有损于社会道德,污染了网络文化,而网络巨大的传播性,更是让全社会乃至全国的观众都受其影响,在社会上形成了不良之风,这是一种落后的文化,在这个争创中国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时代,更等同于一种糟粕,是一种批判的东西。因此,网络语言虽有其特色,但不能是低俗化的,有害的,不良的,否则,对社会的影响甚大。所以,网络语言是有弊的。
语言文化有利有弊,似一把双刃剑,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是要将它剔除吗?哦,不,当然不是,我们应该支持政府对其进行监管和整治,对某些低俗化的语言节目进行勒令整改。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对混乱的语言,进行有选择性的应用,发扬一种具有社会道德的精神,为中国的优秀文化建设献出自己的小小一份力。
面对繁多的网络语言,面对社会道德,面对中国的文化建设,无们应伴文明前行,让“礼”为我们保驾护航,使向文明的彼岸,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发挥它的优点与长处,共同营造和谐,文明,富强的文明古国。
网络用语的确有一些坏处。网络用语往往存在着不规范、不准确的表达方式。因为网络交流通常追求高效和简洁,人们往往使用缩略词、简写或者拼音代替完整的词语,这种表达方式容易导致理解困难甚至误解。例如,“你好”可以简写成“nh”,这种简写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给跨地域交流带来了障碍。
网络用语普遍存在着口头禅、热词等流行语的大量使用。这些流行语通常流行一时,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但是它们的含义往往模糊或者片面。当人们过度依赖这些网络流行语进行交流时,可能出现信息传递不准确、理解偏差等问题。比如,“666”在网络用语中表示赞扬,但如果被误解为真实生活中的数字,就会导致误解。
网络用语还容易导致沟通质量下降。由于网络交流缺乏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方式,人们无法通过肢体语言、声音抑扬顿挫等非语言因素来辅助理解对方的意图。人们可能因为网络的匿名性而放大自己的情绪表达,使用侮辱、攻击性语言,导致冲突升级。
网络用语还可能对语言表达能力产生负面影响。长期使用网络用语,人们可能逐渐丧失了运用正规语言进行沟通的能力。他们可能忽视了基本的语法、拼写和标点规则,甚至出现错别字、乱序句子等问题。这种情况在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他们在写作文或者参加考试时可能因为网络用语的习惯而受到负面评价。
虽然网络用语在快速高效的网络交流中有其优势,但它也存在一些坏处。不规范、不准确的表达方式、流行语的误解、沟通质量下降以及对正规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警惕和加以改进。在使用网络用语时,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准确、规范的表达,并主动培养良好的正式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网络用语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和快乐,但是它也有一些坏处。网络用语过于简短和简化,在交流中容易造成信息不准确或者误解的情况。网络用语经常使用缩略词和俚语,对于不熟悉网络用语的人来说,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再次,网络用语普遍存在着不规范的语法和拼写错误,这样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也会给他人造成困扰。网络用语还有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肤浅和不真实,因为大家更多地依赖于符号和表情来表达情感而非真实的言辞和表情。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尽量避免在重要场合或正式场合使用过于简化的网络用语,而是选择更加正式、准确和流利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加强对标准汉语的学习和应用,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我们还可以积极参与一些良好质量的线上讨论或学术交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学习,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我们也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网络用语的使用规范,比如限制使用缩略词和俚语,避免使用不规范的拼写和语法错误。
网络用语带来了方便和快乐,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可能带来的坏处。我们需要认识到网络用语的局限性,并且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网络交流中更好地表达自己,与他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记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用语才能让我们真正受益。所以,在享受网络便利的我们也要慎重对待网络用语,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