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宋代之前被称为周孔之道?
东汉时期,古文经学逐渐兴盛、影响逐渐扩大。“古文经学”更倾向于“周学”:更崇奉周公,唐高祖李渊即皇帝位的第二年,即武德二年,仍袭旧例,“立周公、孔子庙于国子监”(《新唐书•本纪第一•高祖》)但过了十来年,到太宗李世民主政的贞观六年(632年),“诏罢周公祠,更以孔子为先圣,颜氏为先师。"另外,周公在成王年幼时摄政七年,以王的名义行事,尽管后来全部归还了权力,但这种事也为后来的君主所忌惮,这可能也是唐太宗抑周扬孔的又一原因。
宋代基本沿袭了唐代今古文经学并尊的传统。《宋史•儒林传》中人物多周孔并称,并多次提及《老子》、《庄子》、《管子》等。但宋代开始崇文抑武,并逐渐加强中央皇权,产生了程朱理学,又进一步强化了孔学尊君抑民的礼教思想。
二、为什么宋代及以后被称为孔孟之道?
孔孟之道”的出处:北宋胡宏(?—1155)《知言》三:“卷释氏窥见心体,故言为无不周遍。然未知止于其所,故外伦理而妄行,不足与言孔孟之道也。”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
因为孔子和孟子对儒学的发展影响巨大。
这是因为宋朝程朱理学的推动,理由如下。
自汉至唐,儒家的经典文献是孔子整理的六经,故被奉为“孔孟之道”;宋以后,理学思想成为官方的正统儒学,朱熹集注的《四书》成为理学经典。故被称作“孔孟之道”。
以下为其它网友的回答,我觉得很合适:孟子思想中的道德观(人性观)被程朱演绎成“天理”而大加推崇,从而使理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统治思想,而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包含对《孟子》的解释。
以宋朝为界,儒学称谓由“周孔之道”变为“孔孟之道”,抬高了孟子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