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学说是谁发现的?

2025-04-03 12:27:0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板块学说,大陆漂移是地地道道的惊天骗局】

水域沉积形成陆地,彻底否定了大陆漂移,

新陆地的形成和水域沉积变成新陆地有关,

陆地形成水域,也与水有关,

水覆盖了大面积陆地,陆地变成了水域,

这是水域和陆地的转化,和大陆漂移没有任何关系,

地貌的水陆的变化和重新分布,和水有关,

归根结底,是水的作用改变着地球水陆的分布结构,

新陆地出现,是水退却了,陆地不见了,是水覆盖了,

不是陆地在漂移。

假使,大陆在漂移,板块在运动,针对喜马拉雅山来讲,在板块运动巨大作用力下,

喜马拉雅山也要出现大尺度移动,但,所有地学教材、资料、数据却没有一点点信息,

喜马拉雅山哪里漂移来的?像哪个方向漂移?漂移了多远?漂移的过程中,有没有塌方现象?

但,更多的事实表明,喜马拉雅山几万年纹丝未动,大陆还漂移么?板块还运动么?

再看,

关于湖泊与盆地的先后顺序,两个学科给出两种答案。

地理学:先有湖泊,后有盆地。客观事实与实验得出,

地质学:先有盆地,后有湖泊,这是根据板块学说得出的结论。

书本教材的答案,必须是完全统一的,两种教材却出现了互为相反的答案,

为了圆谎“板块学说”,构造地质学编造了各种盆地形成的种类,但然而,盆地的形成只有一种,

那就是,湖泊、水域出现沉积,只要存在沉积速率,湖泊、水域的底部就会随时间抬升,最终形成沼泽地,陆地,再转化成盆地。这句话是重点******

出现了这样荒唐的答案,令任何人始料不及。基础认知出现错误,必将涉及而后的各种理论的正确与否。那么,出现这个盲区是极其严重的。

接着看,

地壳抬升、沉降只能形成负地形,而非盆地,抬升,沉降不能形成沉积结构,沉积层是几十万年形成的过程,地壳抬升、沉降无法完成沉积过程。

另有,在盆地内出现大量鱼化石,乌龟及乌龟蛋化石,

那么,在形成盆地之前一定属于水域,不然,不会出现大量鱼类化石,

从上面几个方面得出结论,盆地在形成之前,是水域,不是地壳太沉沉降能完成的,构造地质学的认知的完全错误的,也与地理学的观点相违背。

再加上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中外所有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出现巨大“空白”,这就是湖泊和盆地存在怎样的联系和转化关系?一个学科出现有史以来的知识“空白”,这是相当危险和严重的。

构造地质学的错误,引发大陆漂移不成立,板块学说不成立。

回答2: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中文名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外文名
Alfred Lothar Wegener
国籍
德国
出生地
德国柏林
出生日期
1880年11月1日

回答3:

德国天文学家、地质学家阿尔佛雷德·罗塔尔·魏格纳.
好象他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看世界地图时无意间发现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线有惊人的相似性。后来他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提出大陆飘移说:全世界大陆在古生代石炭纪之前是完整的单一大陆,由于潮汐力和地球自转运动的作用,原始大陆在中生代分裂成几块,从而逐渐成为诸大洲。
魏格纳学说比较圆满地解释了今日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地形、地质构造、古生物群落的相似性等一系列问题。

回答4:

魏格纳(1880-1930)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19世纪以前,人们尚未开始系统地研究地球整体的地质构造,对海洋与大陆是否变动,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1910年德国的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块大陆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就能拼凑成一个大致上吻合的整体。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轮廓比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远远深入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的凹进部分。
魏格纳结合他的考察经历,认为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并形成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推断在距今3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连结在一块,构成一个庞大的原始大陆,叫做泛大陆。泛大陆被一个更加辽阔的原始大洋所包围。后来从大约距今两亿年时,泛大陆先后在多处出现裂缝。每一裂缝的两侧,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裂缝扩大,海水侵入,就产生了新的海洋。相反地,原始大洋则逐渐缩小。分裂开的陆块各自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今天人们熟悉的陆地分布状态。
魏格纳少年时便向往到北极去探险,由于父亲的阻止,他没能在高中毕业后就加入探险队,而是进入大学学习气象学。1905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气象学博士学位后,致力于高空气象学的研究。1906年,他和弟弟两人驾驶高空气球在空中连续飞行了52小时,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后来他又参加了去格陵兰岛的探险队,岛上巨大冰山的缓慢运动留给他的极其深刻的印象可能催化了后来他面对世界地图迸发的联想和兴趣。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地学资料,查找海陆漂移的证据。
1912年1月6日,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此后,由于研究冰川学和古气候学第二次去了格陵兰。在随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的研究工作中断了,在战场上身负重伤,养病期间他于1915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大陆漂移说一提出,就在地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年轻一代为此理论欢呼,认为开创了地质学的新时代,但老一代均不承认这一新学说。魏格纳在反对声中继续为他的理论搜集证据,为此他又两次去格陵兰考察,发现格陵兰岛相对于欧洲大陆依然有漂移运动,他测出的漂移速度是每年约1米。1930年11月2日,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倒在茫茫雪原上,那是他50岁生日的第二天。直到次年4月,搜索队才找到他的遗体。
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6大板块的主张,它们是——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板块学说很好地解决了魏格纳生前一直没有解决的漂移动力问题,使地质学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获得了全面的综合。随着板块运动被确立为地球地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地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海洋时而扩张、时而封闭,已成为人们接受的地壳构造图景。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确实相信,从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到板块学说的确立,构成了一次名副其实的现代地学领域的伟大的革命。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由此可见: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