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坡魁星楼:黄坡镇其正殿塑着魁星造像。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 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整个仿佛是鬼的造型。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式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一种大龟)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形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见图如见字。古时候,各地都有魁星楼,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祈求在科举中榜上有名
吴川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吴川飘色1992年和1997年两次晋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03年吴川飘色造型作品晋京参加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既民间工艺品展,荣获金奖;2005年广东省文化厅命名黄坡镇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飘色)”;2006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入编《吴川飘色》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吴川飘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川泥塑2007年11月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川飘色起源于黄坡镇,广东湛江的吴川市的飘色、泥塑、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飘色乃“三绝”之首。据黄坡镇的民间艺人陈寿全生前回忆:清末,吴川黄坡的四乡八村常常举行游神赛会,出现了表现戏剧片断的化装游行,俗称“地色”,引人注目。为取胜其他村庄,他与父亲别出心裁地搞了技巧化装游行,在一个木箱上,设计出《哪叱出世》,小哪叱在莲花上迎风飞飘,故称为“飘色”。这套飘色展出后,游遍黄坡,轰动全县,是为吴川飘色起源。
〖吴川木偶戏〗 吴川素有“木偶之乡”的美誉,木偶戏历史悠久,民间拥有雄厚的木偶艺术基础,木偶艺人的足迹曾遍及省、港、澳及东南亚国家,曾赴京参加全国木偶汇演,赴罗马尼亚参加第二届国际木偶大赛荣获银质奖章。 据《吴川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已有各类木偶在各地演出,其中单人木偶最为广泛普及。
吴川木偶戏,俗称“鬼仔戏”,是吴川广大农村地区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在黄坡吴阳地区尤为流行,鬼仔戏一般三人操作,两人舞动木偶并用吴川方言唱戏,一人演奏乐器(锣鼓等),中老年人钟情“鬼仔戏”,而年轻人几乎从未过问,如今此剧种已濒临灭绝。 粤西吴川,有多种民间语言,发音各不相同,以黄坡、吴阳等地最为正宗。 吴川话从中原传入,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古味浓重。发音上,吴川话平平仄仄极为协调。用吴川话读古诗,原汁原味,有格有律 ,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仿佛唐朝音律、汉代乡风。
“喂,得闲哨到我几,坐下吃口熟烟咯,煲晚赶粮啊回去啪。” 年例是粤西地区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在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黄坡地区的年例非常热闹。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广东省吴川市黄坡镇平泽上高村等十几条自然村【简称平泽李二甲地四房头】的李姓族人的盛大节日。每到这一天,他们万人均要举行“游邓公”的活动。是日一早,村口、桥头等当眼处,竹竿搭成的彩门拔地而起,“同庆四八”横额下,“四月例游雷梓里人海如注鼓乐喧天龙飞凤舞升平世”,“八天迎圣祖乡间喜气沸腾笙簧并奏燕语莺歌锦绣春”的巨幅对联高耸入云端。 上午十时开始,仪仗队、彩旗队、鼓乐队、武术队、鲜花队等开路,舞狮舞麒麟随后,一队英姿飒爽的唐装女郎身着一袭翠绿色衣裤,舞动着色彩斑斓的巨龙走过。另一队同样威风凛凛的黄衣舞龙队相随,一个个气宇轩昂,美髯飘拂,趋前细看,都是一班腰肢婀娜的俏娇娃,一个个玉琢粉妆的脸蛋上画上两撇长长短短的黑胡子。一阵龙腾虎跃,两支龙队舞得雌雄难分。 黄坡地处平原,水网密布,端午节赛龙舟之风甚浓,平泽村、调歌村一带每年都举办隆重的龙舟赛,2009年端午节黄坡镇那津龙舟队代表吴川市参加湛江国际龙舟赛,荣获湛江组第一名、国际组第二名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