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的历史变迁:
黄浦江南宋出现记载,曾名黄浦塘、黄浦港、黄浦、大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别名黄龙浦、黄歇浦、春申浦等。
明清时,黄浦秋涛为一大景观,农历八月十八在陆家嘴可见银涛壁立如山倒之景。明代以前,吴淞江曾是太湖的主要出海通道,黄浦江是其支流。
当时的吴淞江下游大致从北新泾经今曹杨新村至潭子湾向东北接虬江路至虬江码头,再沿今复兴岛以北段黄浦江出大跄浦口汇入长江。
而当时的黄浦原经上海浦在今嘉兴路桥附近流入吴淞江。明初时,因吴淞江淤浅严重,黄浦口淤塞不通,当时的户部尚书夏元吉疏浚吴淞江南北两岸支流,引太湖水入浏河、白茆直注长江。
又疏浚上海县城东北的范家浜,使黄浦从今复兴岛向西北流至吴淞口入注长江,此后吴淞口实际成了黄浦口,故有黄浦夺淞之说。
据清同治《上海县治》记载,明永乐中户部尚书夏原吉疏浚大黄浦,汇合吴淞江,通范家浜至吴淞口入海。
海瑞主持在古东江金汇港口东侧修坝建闸港,使上游来水大多北折改走黄浦,冲刷了吴淞江下游河床,使吴淞江淤积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而三江之一的吴淞江也成为黄浦的支流。
横潦泾水北流后始成今日的黄浦江,同时仅有少量来水过闸港走旧水道直接入海,使古东江下游河道不断淤积,以后这段河道也通称闸港。
扩展资料:
黄浦江孕育造就了近代上海城市的成长历史。19世纪中叶以来,借助于地理位置及水运之利,沿岸金融贸易业、港口运输业、近代工业得以逐步兴起和发展,带动了上海的繁荣,使上海成为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市。
城市因水而灵动。综观全球的世界级城市,绝大多数傍水而起,因为它们脱胎于古代农业城市、近代工业城市,饮用、灌溉、运输、生产,都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水。
极少数没有大河流的世界级城市,往往是首都,为了政治、军事需要,才背离自然发育规律,远水枯立。黄浦江畔,过去只有浦西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一条天际线。
90年代浦东的崛起,再添小陆家嘴现代楼宇天际线,左右交辉。黄浦江不再是城乡结合部,她从城市边缘线一跃成为连接腾飞两翼的城市中心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浦江
黄浦江是历史上最早人工修凿疏浚的河流之一。关于黄浦江的开凿,有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上海曾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其中央蜿蜒流淌着一条浅河。雨水多了,就泛滥成灾;雨水少了,又河底朝天。人们深受其害,咒之为“断头河”。战国时楚令尹黄歇来到这“断头河”河畔,不辞辛劳地弄清其来龙去脉,带领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长江口,一泻而入东海。从此大江两岸,不怕旱涝,安居乐业。人们感激黄歇的恩德,便将这条大江称作黄歇江,简称黄浦。后来黄歇被封为春申君,便又名春申江。春申君黄歇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君子之一,食客三千,门庭若市。
南宋出现记载,曾名黄浦塘、黄浦港、黄浦、大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别名黄龙浦、黄歇浦、春申浦等。明清时,“黄浦秋涛”为一大景观,农历八月十八在陆家嘴可见“银涛壁立如山倒”之景。
明代以前,吴淞江(苏州河)曾是太湖的主要出海通道,黄浦江(鸦片战争前名“黄浦”)是其支流。当时的吴淞江下游大致从北新泾经今曹杨新村至潭子湾向东北接虬江路至虬江码头,再沿今复兴岛以北段黄浦江出大跄浦口(后改称吴淞口)汇入长江。而当时的黄浦原经上海浦(今虹口港)在今嘉兴路桥附近流入吴淞江(此处曾称黄浦口)。明初时,因吴淞江淤浅严重,黄浦口淤塞不通,当时的户部尚书夏元吉疏浚吴淞江南北两岸支流,引太湖水入浏河、白茆直注长江(“掣淞入浏”),又疏浚上海县城东北的范家浜(即今黄浦江外白渡桥至复兴岛段),使黄浦从今复兴岛向西北流至吴淞口入注长江,此后吴淞口实际成了黄浦口,故有“黄浦夺淞”之说。
据清同治《上海县治》记载,明永乐中户部尚书夏原吉疏浚大黄浦,汇合吴淞江,通范家浜至吴淞口入海。海瑞主持在古东江(时通称横潦泾)金汇港口东侧修坝建闸港,使上游来水大多北折改走黄浦,冲刷了吴淞江下游河床,使吴淞江淤积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而“三江”之一的吴淞江也成为黄浦的支流。横潦泾水北流后始成今日的黄浦江,同时仅有少量来水过闸港走旧水道直接入海,使古东江下游河道不断淤积,以后这段河道也通称闸港。